
最近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提及,秋冬季节,家中阳台上挂着的那酱油肉,比炖肉还要香。那种油润诱人的肉条,经过酱油的长时间浸泡,再风干而成,少了腊肉的烟熏味,多了酱香,口感嫩香而不腻,堪称“下酒下饭神器”。但究竟这酱油肉有何特别之处?为何能让这么多人愿意等待?
手工腌制,每一道工序都蕴对生活的热爱与巧思。
腌制酱油肉,选肉是第一步关键。需挑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瘦肉过多则柴,肥肉过多则腻,唯有那薄肥相间的肉块腌出来才最妙。肉买回后不可用水冲洗,应用高度白酒擦拭,既去腥又杀菌。猪皮也要细心处理,用喷轻烤,去除残留物,皮脂腺,确保口感。
切割肉类也有讲究。肉条大小适中,宽5厘米、长20厘米左右,过大难入味,过小则易散。将切好的肉块放入玻璃或陶瓷容器中,不可使用金属容器,以防铁锈味。倒入冷却的酱油汁,每天两次,确保每块肉都充分浸泡。浸泡时间视个人性格而定,有人急脾气泡3天,有人耐心等7天,关键是让酱油渗透至肉心。
酱油料汁是灵魂,其调配比例堪称黄金组合。
调制酱油汁可谓技术活。生抽增咸,老抽上色,冰糖提鲜,再辅以八角、桂皮、香叶等香料。先将香料和水熬煮20分钟,让香味融入水中,再与酱油、冰糖同煮。火候控制至关重要,煮至冒泡后转小火慢熬5分钟,去除豆腥味。待料汁冷却后使用,过热则易烫坏肉质。
每家的配方都有独特之处。有人爱加草果和肉蔻增香,有人只使用基础香料突出酱油本身的鲜美。但不论何种配方,冰糖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分,为酱油肉增添一抹甜美的回味。还有人会在汁中加姜片短暂浸泡,姜的辛辣能中和肉的油腻,让口感更加清爽。
从腌制到风干,时间是最出色的“调味师”。
浸泡好的肉块需悬挂风干。穿上麻绳,在肉上打洞穿上绳子后挂在阴凉通风处。初时肉会滴水,需在地上铺旧衣物以防滴落。随着时间的推移,肥肉开始出油,滴下的不再是水而是油滴。判断肉是否晾晒好有一个小窍门:用手机电筒照射肥肉部分,若呈半透明状则表示已晒透。晾晒时间也受天气影响,晴天风大的日子10天即可,阴雨天则可能需要20天。老一辈人常说“看准天气再动手”,以防肉质发霉。晒好的酱油肉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可保存一年之久。
酱油肉最妙之处在于其百搭性。切片蒸食最简单,高压锅压20分钟即可。炒青菜时,油热下蒜末爆香后煸炒酱油肉片,青菜下锅快速翻炒两下,青菜裹着令人食欲大增。煲仔饭更是一绝!大米浸泡后砂锅铺米,加上炒香的酱油肉等配料,小火慢煮。待锅底结起金黄的锅巴撒上葱花即可食用。酱油肉还可用于炒土豆片、炖豆腐等菜肴中提鲜增味。
那些藏在记忆里的“酱油”,是家的味道和情感的寄托。
回想起小时候在阳台上看着外婆挂酱油肉的日子总会让人垂涎欲滴。阳光透过肥肉的半透明光泽令人期待不已。如今自己尝试制作才明白其中蕴含的时间和心意的价值所在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照料就像给孩子织毛衣一样针脚密了才能更加温暖人心。朋友圈里总有人晒自家的酱油肉引发共鸣和回味那些围在灶台边等待美食的时光。你们家有做酱油肉的习惯吗?是否也曾在阳台晒出香味让邻居羡慕不已?若还未尝试过不妨在这个秋冬动手一试等待那慢功夫带来的满足和喜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