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了解,这些墨带的出现并非污水排放,而是成群结队的非洲鲫鱼在水中游动形成的景象。昨日上午,记者在勺园一号附近的白马河沿线观察到,许多居民在此散步,市水务集团的巡河人员也在进行日常的巡查工作。在巡河人员的指引下,记者亲眼目睹了河道内的鱼群。
巡河人员通过手机展示了接诉后的河道实景,远远望去,长达十数米的“污水区”逆流而上,看似乌黑发亮。然而走近后却闻不到异味,且治理后的沿线并没有排污口。为了验证市民的疑虑,巡河人员在视频中展示,石子投入河中,受惊的鱼群散开,原来那“污水”其实是的鱼群。
这些鱼是什么品种?对水质有无影响?针对市民的疑问,记者咨询了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兴。兴表示,从图片看,这些鱼是非洲鲫鱼,也称罗非鱼。在特定环境下,它们会群居并浮到水面觅食。由于鳞片发黑,它们在内河游动时,容易给人造成“污水”的错觉。
兴进一步解释,非洲鲫鱼繁殖能力强,如果内河水质差,它们无法存活。但在净化水体方面,非洲鲫鱼具有积极作用,它们可以吃掉水中的藻类,减少氧气消耗,提升水质。这一现象在福州内河的鱼群数量增加中得到了印证,也表明了水系治理后河道水质的改善。
关于水质保持的来源,西湖及新西河泵站的闽江水是白马河的主要补水水源。通过全方位控源截污,白马河的水质得到了有效保障。相比治理前,鱼群数量明显增加,这一美景也成为市民的骄傲。
白马河的源头水也有保障。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水质监测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最新监测,西湖出水口水质指标已达到地表水Ⅳ类水标准,相比过去有了显著提升。湖面干净整洁,无异味。
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白马河已万事俱备,只待验收。”河道现已进入单体验收阶段,预计在本月15日前完成28条河道的单体验收工作,并在下月15日前完成整体验收。这一切的变化都彰显了城市建设的成果和市民的期待。
(全文共约11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