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食用碱、小苏打、酵母和泡打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食用碱、小苏打、酵母和泡打粉这些食品添加剂。它们在制作面食时,如馒头、面条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食物更加美味可口。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各自的作用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食用碱,也被称为纯碱或碱面,它的化学名称是碳酸钠。在食物中加入食用碱,主要起到软化食物纤维的作用。在制作面条的过程中,食用碱可以中和发酵过程带来的酸味,增强食物的蓬松度,使面条更加筋道爽滑。需要注意的是,食用碱的添加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加重食物的颜色,增加苦涩感。食用碱还有一个小妙用,夏天吃桃子时,可以用食用碱洗掉桃毛,简单实用。
小苏打是一种常见的膨松剂,它的化学名叫碳酸氢钠。小苏打在水中溶解后呈弱碱性。在蒸面食的时候,加入适量的小苏打可以让面点变得更加;在炸制食品的过程中加入小苏打,可以让食物变得更加酥脆;在清洁厨房用具的时候,小苏打同样可以发挥它的作用。煮玉米或熬玉米粥时,建议加点小苏打,这样可以使玉米中的烟酸释放出来,更利于身体吸收。
泡打粉,也被称为复合膨松剂,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配方型食品添加剂。传统泡打粉就是明矾,主要由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组成。在制作馒头、包子等面食时,面团需要变得蓬松才好吃。除了传统的发酵方法,也可以选择添加泡打粉等化学方法来达到这一效果。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兼性厌氧真核微生物,也是一种生物性膨松剂。酵母在添加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酵母菌,酵母菌会在合适的温度与湿度下大量繁殖并分解淀粉,吸收面团中的糖分作为养料,从而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用于发面。相比于泡打粉发面,酵母更加营养、健康,安全系数较高。
这些物质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以油条为例,传统油条的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小苏打(苏打)、传统泡打粉(明矾)等物质。明矾是一种复盐,水解后呈酸性。而食用碱(苏打)、小苏打水解后呈碱性,两者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絮状物,让面团变得更加蓬松。而酵母则是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产生二氧化碳来达到蓬松的目的。酵母的蓬松机理是简单的“发酵”,不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还能提供一些营养物质。
在使用小苏打、酵母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购买正规品牌、知名厂家生产的产品;推荐购买小包装产品,降低由于量大、存放时间长带来的安全风险;存放小苏打、酵母等粉末配料时,注意避水、避光。虽然这些物质能为食物“添彩”,但也要适可而止,不可过量添加。食品安全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