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庙、观、庵:这四者皆是神佛栖息之所,究竟有何不同?
对于寺、庙、观、庵这四个词汇,人们常常混淆不清。虽然它们都是供奉神佛的地方,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微妙的区别。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探讨这四个字背后的由来与含义。
寺,《说文解字》解释为宫廷侍卫人员的官署,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在古代,寺原本是官署的名称。相传东汉明帝时期,天竺僧人带着来到,最初住在宫廷的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为白马寺,从此寺便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被称为僧伽蓝摩,意为“僧众所住的园林”。
观,在古代除了作为动词表示观看、观察外,还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场所。道士作为神仙的使者,居住在被称为“观”的地方。《史记》记载,汉武帝曾建造延寿观以迎接仙人。传说我国最早的道观是楼观,关尹子的故宅也被称之为观。“观”主要用于指代道士的居所。
庙在古代原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中记载了不同等级的人可以建立的庙的数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混合,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后来,庙成为祭祀各种神佛的统称,无论佛教、还是民间都可以使用。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也就是所谓的“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等。汉朝以后,庵堂开始被用作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场所,于是“庵”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
寺住和尚,观住道士,庙是统称,而庵则特指佛教尼姑的居所。每个词汇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四种建筑的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