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语有云:“人生之大忌,唯在‘自以为是’四字”。“自以为是”乃之源,古人将其置于“自私”之前,可见其危害之深不可小觑。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以“自以为是”为准则,甚至以此为荣,从而产生了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等不良现象。一些领导认为,拥有权力即代表正确与有理,他们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更无法接受批评。还有一些所谓的“觉醒者”,全然无视“君子三畏”,似乎上级和领导都是“糊涂蛋”,只有自己才是“聪明人”。他们对的要求表面上服从,内心却充满疑虑,口头上表示坚决执行,但实际行动上仍我行我素。
我们鼓励人们做事多思考、有主见,但主见并非主观,自信也不能等于自负。自信是英雄的本色,而自负则是愚人的标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不可能事事精通、无所不能。即使你水平高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集思广益方能远瞩。读书再多,也不能纸上谈兵,否则会有思维和认知的局限。经验丰富的人在新情况下也可能需要适应和学习,因为时代在进步、环境在变化。面对不同的文化和观念,我们不能盲目照搬,要理解并尊重差异。即使你研究深入,也要认识到是非并非一成不变,通往成功的道路也不止一条……人生之路,需谨慎前行,“与人共处而不骄傲”,“留有余地而不尽致”。
茅盾曾讲述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位学问渊博的先生在乘凉时看到西瓜和无花果的生长状态,感叹天地的不公。当一颗无花果砸中他的鼻子时,他恍然大悟:万物各有其存在的道理,不必妄加议论。时间和环境在变化,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大相径庭。正如“不自是,故能彰显”,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实际上只是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只有放下高傲的姿态,才能成就更大的事业。徐特立先生曾将“自以为是”视为“思想生命的病态”,认为这种人无法吸收新的知识和观念。年轻人前途无量,更应摒弃自以为是的心态。因为盲目的自我满足会排斥真理,使我们与真知灼见相隔,与成功无缘。只有保持谦逊自牧、低调和煦的态度,才能避免陷入自以为是的误区,这对人生将大有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