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某个炎热日子,上海中心气象台将高温预警提升为橙色预警。那一天,上海的气温飙升至38.6℃,成为今年最炎热的一天。对于季峰和叶佳宙这对黄渡变电站的安全守护者来说,他们的工作环境早已超越了这一温度。作为供电部门的重要一环,他们每周都要对变电站的所有露天设备进行全面的温度监测。通常情况下,只要气温达到35℃,他们的工作环境就会超过40℃。
随着气温升高,全社会的用电量也随之增加,供电部门的责任愈发重大。对于黄渡变电站来说,今年是尤为特殊的一年。作为上海首座500千伏变电站,它已经运行了超过30年。随着设备逐渐老化和变电容量的限制,它已经无法满足周边地区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为此,国网上海电力启动了黄渡站的增容改造工程。
这个工程被称为上海今年以来难度最大的供电改造工程。徐晓明,国网上海检修公司副计划工程部介绍说,由于不能影响周边企业居民的用电,必须在改造的同时保证变电站的运行。这就像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交叉施工。
季峰和叶佳宙的任务之一是监测仍在运行的老设备,包括定期测温。通过使用测温仪,他们可以评估设备的运行状态。设备温度的微小变化可能隐藏着故障隐患,因此准确的测温至关重要。露天设备的测温工作并不简单。光照对设备温度有很大影响,太阳直射下的温度可能比阴影中的温度高几度。要得到准确的测温数据,需要在设备的不同位置进行多次测量,形成立体的测温数据。即使是一个小变压器,也需要测量9个点位;整个站区的点位超过3000个,完成所有测量至少需要2小时。在没有任何遮挡的变电站里,汗流浃背早已是家常便饭。
对于季峰和叶佳宙来说,最辛苦的部分还不是测温。“如果要留下图谱,工作量就得翻番。”他们解释说,留下图谱需要对电力运行设备进行更全面的检测,包括温度数据和图像数据。如果有设备的运行温度异常,他们可能需要每天甚至每两小时就进行一次监测。他们会根据温度、负荷等综合数据来判断设备是一般缺陷还是紧急缺陷,然后确定抢修方式,尽可能保证不停电。
尽管老设备的巡检工作在酷热中进行,但安装新设备的车间更是闷热无比。黄渡变电站改造后,许多供电设备将从室外移至室内,以提高运行稳定性。但在安装期间,车间内不能使用空调。安全负责人周霖解释说,使用空调可能会在管线内外形成温度差,容易引发管线内部结露,这是后期通电的隐患。工人们需要穿着长袖长裤的工作服进入车间,即使只是站在安装车间10分钟,汗水也会从厚重的工作服中渗出。为了确保工程按照天气情况稳步推进,安装车间调整了作息时间,即使在高温盛夏也要确保工程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