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贫血患者都非常关心饮食调理的问题,我建议大家在调理贫血时,首先要明确病因,然后兼顾治疗和调理。以下是我针对不同类型的贫血给出的饮食建议:
1. 对于营养性贫血,特别是婴幼儿阶段的营养性贫血,辅食的添加应该按时且多样化,同时注重卫生,避免寄生虫感染。青少年发育阶段,尤其是部分为了苗条而节食的少女,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因此建议多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血制品、黑木耳和红枣等。少饮茶,因为茶叶中的某些成分会影响铁质的吸收。对于老年人常见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应多吃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绿色新鲜蔬菜、肉类、肝脏等。
2. 如果是缺铁性贫血,除了注意均衡摄取富含铁质的食物,如肝脏、蛋黄、谷类等,还需要补充铁剂。摄取充足的维他命C也有助于铁质的吸收和血红素的生成。多吃新鲜蔬菜也是一个好方法,许多蔬菜都含有丰富的铁质,如黑木耳、紫菜、发菜、荠菜、黑芝麻等。
3. 对于因过量饮用咖啡和茶而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女性,应当减少咖啡和茶的摄入量。因为茶叶中的鞣酸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会与铁形成难以溶解的盐类,抑制铁质的吸收。对于已经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来说,更应少喝浓茶和咖啡。
4.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除了按医嘱进食,避免辛辣、海鲜、羊肉等刺激性食物外,还应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蛋类、乳类、鸡肉、排骨汤、动物肝脏等。给予生血止血的食物,如大枣、桂圆、花生、核桃等。
5. 在中医治疗中,针对血小板减少等症状,我们遵循去除病因、补益亏损的原则,通过改善饮食、调理脾胃、益气养血、补肾生髓等手段来纠正贫血。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对于肝肾阴虚的患者,常用方剂如杞菊地黄丸等。
近年来,血小板减少的发病人群不断增多。血小板减少主要表现为四肢肌肤散布斑点或波及全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腹痛、便血等症状。血小板减少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对于已经确诊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应及早接受正规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止血不当可能导致感染甚至严重贫血。
对于血小板减少这一疾病,了解其症状表现及危害是非常重要的。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是常见的现象。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也可能是原因之一。非免疫性因素如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在治疗上,激素、化疗是常用方法,但存在副作用。中医治疗则以调节免疫为入手点。为了更好地治疗血液病,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