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由陈传兴执导的珍贵且罕见的文学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叶嘉莹先生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展示了这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的传奇人生。纪录片于10月16日上映,并在不久后的11月荣获第33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
叶嘉莹,被誉为“穿着裙子的士”和“诗的女儿”,她对古典文学的贡献不可估量。《掬水月在手》这部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记录了这位伟大女性的人生轨迹和学术成就。为了制作这部纪录片,创作者们对叶嘉莹进行了数十次的采访,形成了系统且完整的内容。由于题材小众且创意独特,借鉴了古典诗词、绘画艺术的写意手法,这部纪录片的制作难度颇高。
这部纪录片以“大门”“脉房”“内院”“庭院”“西厢房”等小标题,巧妙地内容,将叶嘉莹的人生历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从她的出生启蒙、历经苦痛、窥得奥义到取得学术成就、积极投身教育,每一个阶段都被优雅地呈现出来。最终章无题,以“空”之境收尾,给人一种纯粹之美。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的一座四合院内的成长经历,这个宅院不仅是她生命的摇篮,也是她诗词创作的起点。在这里,她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最美好的时光。纪录片创作者从这个四合院汲取灵感,将人物生命与古典诗词有机结合,通过抽象纪实的手法,不突出故事冲突又巧妙地将故事融入诗词之中。
叶嘉莹先生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经历了战乱、、等众多苦难。《掬水月在手》并没有过多地讲述这些经历,而是聚焦于诗词之美。叶嘉莹信奉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的理念,以及她面对痛苦的“弱德之美”,都在影片中得以体现。镜头里的叶嘉莹先生,一身素雅衣饰,安静地讲述,口吻平淡,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从容和淡雅。
《掬水月在手》的讲述方式充满了诗意。壁画、石窟、碑刻等带着古意的意象,在叶嘉莹的生平讲述中。抽象的画面、缓慢的镜头、适当的诗文,再配以叶嘉莹先生的采访录像,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诗词之境。除了影像之美,还有音乐之美、音韵之美。影片的配乐以及叶嘉莹先生的吟诵,更是引人入胜。
影片最终章为无题,叶先生遥望江雪,白雪纷飞落在鬓角眉梢。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淡然、通透的世界。影片以娓娓道来的口吻、抽象隐喻的方式,讲述了叶嘉莹先生与诗词相伴的一生。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珍贵且罕见的纪录片,它记录了叶嘉莹先生的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影片以诗意的方式呈现,让观众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对叶嘉莹先生的致敬,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者系一名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