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处暑最热还是大暑最热

处暑最热还是大暑最热

今年的大暑标志着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来临。有句民谚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又有“小暑大暑,日蒸夜煮”,那么,“三伏”是如何定义的呢?它和小暑、大暑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所谓的“三伏”,包括了初伏、中伏和末伏,其日期并非简单而定,而是由二十四节气与干支纪日的结合共同决定的,因此也被归为“杂节气”的一种。根据古老的民谚,“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日开始算起,到第三个庚日时便开始入伏,第四个庚日前一天为初伏的结束。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定为末伏。而两者之间的时间,便是中伏。由于每个庚日相隔10天,所以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的长度。中伏的时间则视入伏的早晚而定,如果入伏时间在7月18日前,中伏则为20天,整个三伏天共计40天;反之,则为30天。今年的入伏时间是在7月15日,所以我们将迎来一个40天的三伏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伏天的长短不同,但从全国的平均气温来看,并不意味着三伏天长的年份就一定比短的年份更热。

在二十四节气中,带有“暑”字的节气有小暑、大暑和处暑,它们共同反映了暑热的趋势。从小暑到大暑,暑热逐渐增强,而到了处暑,暑气逐渐消退。“处暑”的“处”字有终止、结束之意,因此也被称为“出暑”。一般而言,入伏和出伏的时间分别与小暑和立秋、处暑节气相对应。也就是说,“三伏”与“三暑”的时间段大致相符。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设定“三伏”这个概念呢?

虽然“暑”和“伏”都表示炎热,但它们有着微妙的差别。“暑”可以理解为热如煮物,既热又湿,是小暑和大暑的典型特征。小暑期间,全国降水最多,进入“高温高湿”的阶段。而大暑期间,则是全国平均气温最高、高温日数最多的时期,“交蒸”达到顶峰。而“伏”则有两层含义:一是阴气伏藏,二是人的隐伏避盛暑。基于这种理解,民间衍生出了吃伏羊、贴三伏贴等多种饮食习惯和保健传统。

相对来说,“三暑”是对自然时间的科学表达,对于农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小暑和大暑时期的“雨热同期”,能有效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而“三伏”则体现了古人对暑热的观念认知,是民众调适生活方式的指南,蕴丰富的阴阳观和生活智慧。

(作者为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常钦采访并整理发表)。


处暑最热还是大暑最热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