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肚脐真的可以随意清洁吗?
很多人从小就被长辈告诫不能抠肚脐眼,否则会引发疾病。肚脐这个在身体看似多余的部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有什么作用?能否随意清洁呢?
肚脐,俗称肚脐眼,是婴儿出生后脐带脱落留下的疤痕。通常直径约为1-2厘米,位于髂前上棘水平的腹部正中线上。其形状与婴幼儿的身体状况、脐带脱落后的感染情况、皮下脂肪厚度等因素有关。
从外观上看,肚脐大致分为凸肚脐眼和凹肚脐眼两种。细分之下,肚脐可分为梯形、卵圆形、垂直型、水平型、扭曲型五类。隐藏在肚脐里的污垢其实是皮肤新陈代谢时脱落的细胞、皮脂腺的皮脂、汗液以及灰尘等杂质形成的混合物。
虽然肚脐中的污垢本身对身体没有害处,但长期积累容易滋生细菌。研究表明,人类的肚脐可寄生大约1400种细菌,长期不清理可能会引发炎症。但由于肚脐眼的肌肉非常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与内脏的反射有关联,因此经常抠肚脐眼或操作不当容易引发皮肤破损。
轻度的情况会引起脐炎,局部出现脓性物,伴有发红发臭的症状。严重的情况则可能引起消化道不适,感染扩散可能导致腹壁感染脓肿、腹膜炎,甚至败血症。
肚脐内的少量污垢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一般不需要清理。但如果有异味,每月清洗2至3次即可。清洗时,可以用棉签蘸取适量身体乳或橄榄油涂在肚脐内,等待污垢软化后,再用蘸了水的棉签轻轻擦拭干净,最后擦干。也可以直接用清水清洗。如果忍不住用手抠,要注意手法轻柔,且手部要保持清洁。
除了学会正确清理肚脐,日常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少吹冷风。脐周是肠胃部位,容易因受凉出现腹泻、腹痛。在温度较低时,尽量避免穿露脐装,特别是经常手脚冰凉、容易痛经的女性。吹风扇、空调等凉风时,不要对着脐部猛吹。睡觉时也应在腹部盖上薄物以防受凉。
2. 注意观察。每次护理时应注意观察脐部的变化。如出现脐孔红肿、渗血、物增多等现象,应及时就医并加强消毒。出现脐部物增多、脐部潮湿、脐周围腹壁皮肤红肿等情况时,也应及时就诊。肚脐的清洁与保养不可忽视,要正确护理,关注其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