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褒禅山游记
王安石描绘的褒禅山,也被称作华山。这座山的名字源于唐代和尚慧褒在这里修行并葬身于此,因此人们称之为褒禅山。现今的慧空禅院,正是慧褒和尚的墓舍所在。向东五里处,便是人们的华山洞,因其位于华山之南而得名。距洞百余步,有一块石碑斜卧路边,碑文已磨损不清,仅有其文字尚可辨识,即为“花山”。如今将“华”读作“华实”的“华”,实是读音之误。
山下一处平坦开阔,有泉水从旁涌出,许多游客在此游览,留下众多题字,此处被称为前洞。沿着山路向上走五六里,便到了一个小而幽深的,寒气逼人。这个深入的程度,就连喜欢探险的游客也无法到达尽头,被称为。我与四人持火把进入,越深入越难行进,但景色也越奇特。有人因疲惫想退出,声称:“若不出洞,火把即将耗尽。”于是我们一同出洞。我们进入的深度,比起那些热衷于探险的人还不足十分之一,但环顾四周石壁,题字的人已经很少了。洞的深处,到达的人就更少了。当我们决定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行,火把也还能照亮前路。出洞后,有人责怪那位想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随他,未能尽享游洞的乐趣。
我对这次经历深有感触。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常常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思考深入且广泛。平坦而近的地方,游客众多;而险峻而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少。然而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同寻常的景色,常常在险远之地,人迹罕至之处,只有有志向的人才能到达。有了志向,也不能盲目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体力不足的人,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体力,还要防止懈怠;到了幽暗昏惑的地方若没有东西支持就无法前行。若自身力量足以到达却未能到达的,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到达的,便可以无悔,谁又能讥笑呢?这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
看到那块倒地的石碑,我又感慨古代文献的失落。后世传诵现了许多误解和误传,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多了。因此学者必须深思熟虑、谨慎引用资料。
同行四人分别是: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平父和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