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春日古诗一夕轻雷落万丝古诗

春日古诗一夕轻雷落万丝古诗

杂谈绝句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赋、比、兴被认为是诗歌创作的三种重要手法。明人王文录曾言:“作诗不明赋、比、兴,如同医者不懂君臣佐使,岂能称为诗人?”朱熹也解释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是借他物以引发所咏之词。”

我们来谈谈“比”。比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比较来展现事物的相似之处,将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从而使得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巧妙运用比喻可以使诗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喻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方式:

一、明喻。就是将事物的相似之处直接表达出来,比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白居易的“露似真珠月似弓”,都是直接将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得形象更为鲜明。

二、隐喻,也就是暗喻。这种比喻方式比较含蓄,比喻关系隐含在其中。如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将臣子的忠诚比作磁针石的指向,隐喻忠诚不变。再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以新妇自比,向张籍询问自己的作品是否符合考官的要求,整首诗都是运用比体写成。

谈谈“比者之升华——比拟”。这是一种把物比作人,或者把人比作物,或者把甲物比作乙物的方法。如秦观的《春日》中的“有情芍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就是将花草拟人化,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感。还有把人比作物的例子,如李纲的《病牛》,把自己比作耕田病了的牛。以及以物比物的例子,如杜荀鹤的《再经胡城县》,将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联系在一起,引发读者思考。比拟在诗歌中的运用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最后谈谈“兴”。兴是一种触景生情的手法,用于渲染气氛或引感共鸣。其特点是由某一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情感或主题。兴的手法常常用于绝句的开端,以引起下文。如王昌龄的《闺怨》,通过描绘闺中女子看到陌头杨柳色而引发的悔恨情感。再如耕砚的《莫愁湖上泛舟》,通过泛舟湖上的景色联想到离别的情感。兴也可以与比结合使用,如《关雎》开篇以水鸟相爱引出男女相爱,既起到了兴起的作用,也有比的作用。在绝句中这种写法比较常见。通过兴的手法,诗人能够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春日古诗一夕轻雷落万丝古诗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