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将至,长辈们总是习惯在除夕夜给儿孙们分发压岁钱,寓意着期盼孩子们能够平安吉祥地迎接新的一年。
压岁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的压岁钱是一种特制的铜钱,称为“孔方圆钱”,每枚钱币都蕴吉祥的寓意。
压岁钱的演变史
压岁钱最早出现在汉代,被称为厌胜钱或大压胜钱。这种钱并非流通货币,而是作为一种佩带物品来专铸,用以避邪。它的出现,最初是在汉代。这些钱币的正面通常铸有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等,背面则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等。
到了唐代,过年时散发金钱的习俗非常盛行。从一些诗文中的记载与描述,可以感受到这种风气。例如,《开元天宝遗事》中描述了禁中嫔妃们春节时结伴玩掷钱的游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夕赐钱和给“洗儿钱”的风俗从传到了民间,到宋代已成为民间的重要风俗之一。后来,随着节日风俗的演变,春日散钱的风俗逐渐变成了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压岁钱的形态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在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到了现代,压岁钱则常常用红纸包起来,寓意吉祥、长寿等。
压岁钱的传说
关于压岁钱的由来,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传说。据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叫“祟”,它会在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为了对付这种小妖,人们点亮灯火守夜,称为“守祟”。在嘉兴府有一户人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就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放在枕边。当“祟”来摸孩子的头时,那八枚铜钱发出亮光,成功吓退了“祟”。从此,人们开始效仿这种做法,用红纸包铜钱作为压岁钱来保护孩子,驱赶邪祟。
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的习俗逐渐融入了新的时尚元素。如今,大人们喜欢选用新作为压岁钱,祝福孩子们在新的一年健康成长。压岁钱的背后,蕴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和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