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朝著名的现实诗人,其在诗坛的地位足以与杜甫、李白相提并论。他的生命故事始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即公元772年的正月,出生之地是河南新郑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唐朝正经历藩镇割据,连年战火,百姓生活在困苦之中。
白居易的祖父曾是一县之令,然而在他两岁时,祖父和祖母相继去世。之后,他的父亲被任命为彭城县令,后来升迁为徐州别驾。为了逃避战乱,他们举家搬迁至宿州符离,这里成为了白居易童年的居所。
自幼聪颖好学的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诗词功底深厚,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在唐德宗贞元三年,即公元788年,十六岁的他离开家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尚未完善,风气相对自由,并且重视考察诗作。
当时,推广自己的作品的一种方式是“行卷”。考生们在科举考试前的两三个月,会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当时文坛和诗坛上的知名人士,请求他们的指点,并希望他们向主考官推荐自己。
白居易找到的推荐人是著名的诗人顾况。顾况是进士出身,在中享有声誉。他开玩笑对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当顾况读到白居易的一首诗时,立刻改变了态度,称赞他的才华,并说在长安谋生对他来说易如反掌。
大家熟悉的白居易的成名之作《草》,实际上是他的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半部分。这首诗原是应试之作,按照唐朝科考规定,加上“赋得”两个字表示应试文体。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原草色的生动画面,并融入了离别的情感。首联描写草的荣枯规律,颔联则描绘了野火的烧不尽、春风的吹又生,表现了草的顽强生命力。颈联引出远方的芳草蔓延到古道和荒城,尾联则表达了送别的情感。
小学课本中只选取了前四句,删去了后四句。这样的删减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为格律诗,虽然可以删除后半部分,但删除后诗歌不再完整。“离离原上草”前四句删除离别之意后,变成了一首揭示自然循环的哲理诗,格调更加高远。为了小学生识字水平的现实考虑,后半部分的一些字词较为复杂,不易被小学生理解和认读。
看似简单的删减,实则体现了对诗歌的巧妙处理。小学课本中的删减版本反而更加高明。这样的安排是很成功的,大家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