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企业重新采用实体按键,表明他们开始真正聆听消费者的声音。过去为了炫耀技术而过度使用触控设计的做法,如今正面临现实的质疑和反思。真正的科技,应当用在最实用的地方。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突然,也不同于退回到“只有按钮”的老旧时代。人们意识到,实体按键和触摸屏操作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各有优势。类似于电脑的发展,触屏手机并未取代键盘,而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于汽车来说,旋钮和屏幕都能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将合适的功能放在合适的位置。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控大屏如同科技浪潮般席卷了整个汽车行业。厂商过于强调座舱的数字化程度,将大屏尺寸从12英寸膨胀至17英寸,尽可能地减少车内实体按键和机械仪表。车主们对此并不买账。车载触屏的安全性、实用性多次受到质疑。比如大众ID.系列的后视镜调节隐藏在三级菜单里,操作耗时过长;方向盘触控板的误触率高达42%,紧急情况下反应延迟。这些为了营造科技感而做的创新,成为了车主们投诉的重灾区。
事实上,车载触屏和实体按键的关系并非非此即彼。在步骤较少、目标明确的操作中,如空调温度调节,实体按键更为方便;而在步骤较多、目标开放的场景中,如氛围灯设置,触屏则更为高效。,两者共存才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汽车并非手机,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更为安全、便捷的交互方式。车载系统的设计应当首先考虑安全性和实用性,然后再考虑科技感。
如今,一些汽车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调整策略。保时捷在新款卡宴上重启实体按键和旋钮;宝马的iDrive系统增加了触控板以减少屏幕操作;小米在发布会上也强调要保留实体按键。这表明他们开始真正听取消费者的反馈并做出相应的改进。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势,表明汽车行业正在朝着更加成熟、理性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消费者的声音和需求得到了尊重和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