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里的双节之夜】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一大早,任境庐这位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五年级十班的学生就来到郭守敬纪念馆。他兴奋地向人们介绍着这位伟大的人物:“在遥远的1276年,郭守敬爷爷就已经发明了简仪,这比达芬奇的滚轮轴承还要早200多年,无疑是世界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里程碑。”他的声音充满了自豪和敬仰。
任境庐不仅是纪念馆的常客,今天更是穿上了蓝色马甲,担当起文博志愿者的工作。他的听众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龄人,他们纷纷前来博物馆打卡。任境庐详细介绍了郭守敬编制《授时历》的卓越成就,以及他提出的回归年长度比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年的事实。他还生动描述了郭守敬的“四海测验”,那是对广大地域的大地测量,覆盖了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的辽阔地域。讲解结束后,小朋友们纷纷为他鼓掌。
在博物馆的另一角落,西城区三帆附小六三班的学生李知翰正在北京运河展厅接待参观的小观众。他早早地来到岗位,尽管计划下午4点下班,但中秋节的喜悦让他决定加班,为更多的参观者提供服务。他的专业解说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讲解员。
夜幕降临,博物馆的活动还在继续。在郭守敬纪念馆的“大运河诗词民乐赏析会”上,朵朵乐团以一曲《高山流水》拉开序幕,带领大家欣赏描写运河沿线的多首诗歌,从《春江花月夜》到《沧州城》,文化气息在运河畔、花灯下愈发浓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