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7月28日在成都盛大开幕。开幕式上,中外经典名曲汇聚一堂,而当东道主队伍入场时,现场奏响了气势磅礴的交响乐版《茉莉花》。这首享誉全球的经典民歌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回顾历史,早在2008年北京会时,颁奖音乐就采用了《茉莉花》的旋律,并融入了湖北曾侯乙编钟等古老乐器的声音。在多个国际场合如G20峰会文艺晚会、上海会宣传片以及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等,都能听到熟悉的《茉莉花》旋律。为何《茉莉花》能多次在国际舞台上作为代表元素出现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茉莉花》被广大外国人熟知。
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可以说是《茉莉花》在西方的推广大使。这部诞生于1926年的歌剧,将《茉莉花》的旋律融入其中,使其成为这部三幕歌剧的音乐主题。通过这部广为人知的歌剧,《茉莉花》成为了西方人眼中代表东方神秘文化的符号之一。
普契尼并非第一个将《茉莉花》运用于创作中的西方作曲家。早在19世纪末,这首歌就已出现在德国、丹麦、英国等多个的歌曲集中,被作为东方民歌的典型加以介绍。
据音乐理论家钱仁康考证,《茉莉花》是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文歌曲。研究认为,《茉莉花》的母本是在明清时期流传的民歌《鲜花调》。这首歌之所以能漂洋过海传到西方,与马戛尔尼使团有关。乾隆58年,使团以贺寿为名拜访乾隆皇帝,并试图建立外交和贸易关系。虽然外交尝试以英国失败告终,但使团成员之一约翰巴罗却在离开途中听到了《茉莉花》,并记录下这首歌。这首歌后来被收录在他的著作《行记》中,并以五线谱和罗马拼音进行记录。有趣的是,巴罗版的《茉莉花》歌词是以广州方言演唱的。
除了西方,《茉莉花》也在19世纪传到了日本,并在当地的出版物中有所记录。
校对 | 赵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