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我们要深入探讨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大类别——即第一范畴排放、第二范畴排放与第三范畴排放。尽管这些术语听起来颇为专业,但其实它们所涵盖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让我们理解什么是温室气体排放。在我们人类的日常活动中,会释放一些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到大气中,这些排放根据来源和性质被划分为三个类别。
第一范畴排放,也被称为“直接排放”,主要是指企业直接产生并控制的排放。例如,企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废气,或者企业车辆在运行中排放的尾气,都属于这一范畴。
第二范畴排放,我们称之为“间接排放”。这类排放并非企业直接产生,但与其活动密切相关。例如,我们在使用电力时,电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就属于第二范畴。因为电力的生产,往往伴随着温室气体的产生。
而第三范畴排放则更为复杂和特殊,它被称为“价值链排放”。这包括了企业在其价值链中,因采购、使用、处置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间接排放。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采购原材料、生产流程、产品运输等环节所产生的排放。这些排放虽然并非企业直接控制,但却是企业活动导致的间接影响。
这三个范畴的划分,源自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温室气体会计标准——温室气体协议。使用这一划分方式,有助于企业和更准确地了解和评估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
对于第一和第二范畴的排放,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手段进行测算,例如统计使用的能源量,然后计算对应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范畴的排放测算则更为复杂,因为它们涉及到企业以外的许多因素,如供应链中的其他环节、消费者的使用习惯等。这些因素往往占企业总排放的很大一部分,但企业却难以直接控制。
举个例子,一个饮料制造商很难控制消费者如何处理喝完后的塑料瓶;家电制造商也不能强制消费者只选择最环保的使用模式。如何减少第三范畴的排放,是企业在实现碳减排目标时面临的一大挑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我们保护地球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步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排放情况,知道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从而找到有效的减排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为地球的未来努力。
审核 | William Xiao 编辑 | 老金 整理人 | Linda 标签 温室气体 碳排放 碳减排 企业社会责任 ES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