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升级芯片出口措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尽管我国地大物博,且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但在某些关键领域,仍然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其中,有一种重要的战略性气体资源就是其中之一,那就是被誉为“黄金气体”的氦气。我国每年的氦气需求量超过4000吨,然而超过95%的资源依赖进口,这其中就包括从、卡塔尔、澳大利亚等的进口。
氦气是一种具有低密度、低沸点和惰性的气体,是除氢气外最轻的气体。虽然氦气用于充气球是众所周知的用途,但其实际用途远不止于此。在芯片制造过程中,氦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造芯片所需的单晶硅制作过程中,需要高温环境,而氦气能够提供必要的保护,防止发生化学反应。
氦气在航空航天、、高端设备检测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无论是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还是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都需要氦气来输送燃料和氧化剂。医院中的核磁共振仪也需要液氦作为超导体。
全球氦气资源分布极为不均。据地质调查局估计,全球氦气储量约为519亿立方米,其中占据40%,而和卡塔尔的储量相对较少。是全球最早开发氦气资源的之一,对氦气的开采和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氦气价格的飙升,各国纷纷开始重视氦气资源。卡塔尔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氦气生产,而我国的氦气进口来源也在调整,来自卡塔尔的进口氦气占比超过60%。尽管看似我国对的依赖不高,但实际上存在隐患——卡塔尔的开采设备大多依赖。
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我国已经开始着手研发自己的氦气开采技术。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有多个与低温技术相关的重大专项,其中包括氦气的开采。去年7月,我国成功研制出液化天然气闪蒸汽低温提氦装置,并在宁夏盐池实现商业化运营。
最近,我国还取得了更大的技术突破。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已通过验收,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这一装备不仅可用于氦气资源开发,还在航空航天、氢能源储运等领域以及一批大科学装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了这套先进的技术装备,我国不仅可以在本土规模开采氦气资源,还可以与氦气资源丰富的如卡塔尔、俄罗斯等合作,共同维护我国氦气的安全供应。即使面对的“卡脖子”策略,我们也能从容应对。这对于确保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稳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