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经历了唐朝的盛衰时期,怀抱建功立业的志向,却始终未能如愿,后半生漂泊不定,生活困顿。他心系天下苍生,胸怀大事,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誉为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为了躲避战乱,杜甫携家人辗转至成都,暂居于城西浣花溪畔的草堂,这是由他的老朋友严武等人帮助搭建的,被人们称为“杜甫草堂”。随着“安史之乱”的平息,当时的成都府尹严武推荐他担任检校工步员外郎一职。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漂泊之后,杜甫终于暂时安顿下来。面对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色,他心中充满了喜悦,于是写下了一首即兴小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诗歌名为《绝句》,是诗人在大自然美景的触动下,有感而发。
春光洒满大地,万物复苏。江山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中,显得分外美丽。春风吹拂,带来花草的芬芳。“迟日”一词源于《诗经·七月》中的“春日迟迟”,意指春天的日照时间逐渐增长,天气逐渐变暖。在这春回大地的时节,一切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燕子在衔来湿润的泥土筑巢,沙地上的鸳鸯则慵懒地躺着晒太阳。一飞一睡,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泥土与沙滩的对比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景物在微风和阳光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对于诗人来说,这生机盎然的美好春光不正是他即将开启新的人生篇章的象征吗?
我是虫虫的粉笔春秋,在庄里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三十年。我热爱并致力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你也对这充满魅力的文化感兴趣,欢迎关注并转发我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