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冬至,冬至的节气如年一般重要,昭示着数九寒天的来临。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已成为传统习俗,据说能够保护耳朵不受严寒侵袭。
回想起在承德上学的日子,冬至那天的饺子馆总是热闹非凡,排队等候的人们络绎不绝。若是稍晚到达,便可能错过那一口热乎乎的饺子。
关于为何要在冬至吃饺子,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息息相关。张仲景的医术卓越,被誉为“医圣”,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仲景不仅医术高超,更心怀天下苍生。当他告老还乡时,途径白河,看到许多百姓因严寒而耳朵冻烂,内心深感痛苦。
回到家后,张仲景依然心系那些受冻的百姓。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研发出一种治疗冻耳的方。他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为穷人舍治病。舍的便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的制作方法是将羊肉和一些祛寒材放入锅中熬煮,煮熟后切碎,再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状,最后下锅煮熟。面皮因形似耳朵,又能防止耳朵冻烂,故被称为“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为每位穷人分一碗汤和两个“娇耳”。人们食用后,浑身暖和,耳朵,再也不怕冻耳朵了。
张仲景在长沙时,深受百姓爱戴。辞官回乡后,长沙百姓仍时常派人探望。关于他的安葬地点,长沙与南阳的百姓曾发生争执。张仲景自有主张,他表示愿在送葬队伍走到当年施汤的地方下葬。
那一年的冬天,张仲景辞世的日子恰好是冬至。遵照他的遗愿,送葬队伍来到当年施汤的地方,棺绳突然断了。人们便就地安葬张仲景。为了纪念他,人们在冬至这天都要包饺子吃,“吃了冬至的饺子,耳朵就不会冻了”。
每当吃饺子的时候,让我们不忘这位心怀天下、医术仁心的伟大医生张仲景。他的事迹与冬至的饺子紧密相连,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