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验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抵达河南信阳光山县后,我惊奇地发现,这里的许多地名和单位名称都与司马光紧密相连。诸如司马光大道、司马光广场、司马光公园、司马光宾馆等等,甚至还有以司马光命名的村庄和小镇。在一处小村庄,我甚至发现了一家“司马光家宴体验馆”。

我好奇地询问:“这里曾是司马光的家吗?”得到的回答是:“司马光的家确实在我们光山县城,不过他们在郊游时可能曾在此地用餐。”这让我对探访司马光的故居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据说,这里不仅是他的出生地,还是他砸缸的地点。虽然时代变迁,司马光的故居和那口历史悠长的缸都是近期重建的,但依然令人激动。

一到现场,我被塑造的司马光砸缸的场景深深吸引。塑像中的孩子们生动逼真,有的惊呼,有的奔跑,而司马光则沉着冷静,用石头砸开大缸的洞口……院子里还有一口古井,据说当年司马光一家饮用的就是这里的水。导游告诉我们,当地有一种风俗,每个孩子在出生第三天都要用这井里的水进行洗礼,称为“洗三”。在司马光的洗礼仪式上,他的母亲对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说:“请为我们的儿子起个名字。”司马池深思熟虑后决定:“为了纪念我儿子出生在光山,就给他取单名一个‘光’,叫司马光。”

我明白了,司马光的名字中的“光”,原来源于光山县的“光”。这座山为何名为光山?当地人解释,山峰苍翠,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每当阳光照耀,便熠熠生辉,因此人们称之为“浮光山”。

司马光的人生确实如他的名字一般闪耀着光芒。他历时19年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成为史学巨著。他性格温良谦恭、淡泊名利、刚正不阿、勤奋刻苦。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司马光的“光”至今在家乡闪耀。光山县那些以司马光命名的地名,吸引了无数外地游客前来探访。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人们借助司马光的光芒,打造出了“智慧之乡”的品牌形象。如今的光山已是名茶之乡、生态魅力县,并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借助历史名人的影响力,弘扬地方文化,发展特色经济,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无论是已经声名显赫的地方“沾光”,还是尚未崭露头角的地方努力“借光”,其核心都要通过自身的奋发努力来“发光”和“闪光”。没有司马光的智慧和《资治通鉴》的编纂,就没有他个人的光芒;同样,没有智慧的创新,也不会有今天的光山县的繁荣和发展。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