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今日冬至,正值一年里夜晚最长、白昼最短之时。自此后,白昼逐渐延长,春天的脚步逐渐靠近。在这阴阳平衡的关键时刻,向您献上冬至的祝福,愿您冬至吉祥,事事如意!
冬至胜新年
俗话说:“冬至胜新年”,冬至无疑是一个承载了深厚传统文化的节日。
冬至一般在农历十一月中旬,阳历日期大约在12月22日或23日前后。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了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那么,冬至中的“至”字究竟有何含义呢?“至”的甲骨文字形犹如远方射来的箭矢,箭头落地,意味着达到或到来。“至”即表示到达、到来的意思。冬至,意味着冬天的高峰、极致,已经到达了冬天的顶点。
回顾曾习的《二十四节气歌》,最后一句便提及冬至:“冬雪雪冬小大寒”。其中第一个“冬”字即指立冬,立冬之后,冬季正式开始。经历小雪、大雪,便迎来了冬至。
尽管冬至是冬季中最寒冷、白昼最短的一天,但在古代,它却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其重要性,故有“冬至胜新年”之说。
冬至又被称为亚节,意味着其重要性仅次于春节。也有消寒节、一阳节之称,预示着万众期待的阳气开始逐渐升腾。
自周朝起,便有“天子率众迎接岁首”的习俗。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天子都会带领群臣迎接。可见古人对天时充满敬畏,不敢耽误农耕节令。每逢大节,都会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
在周朝时期,冬至与春节并无区别。直至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将冬至与春节分开。因此人们认为冬至的重要性仅次于春节。
汉代每逢冬至,都会举行盛大的贺冬仪式,持续三天,百官朝贺。民间也会歇市三日,热闹非凡,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甚至有“肥冬瘦年”的说法,即冬至这一天要比过年还要热闹喜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即是指冬至这一天阴气极盛而阳气始生的转折点。哲学讲究阴阳平衡,冬至是阴气与阳气交替的关键时刻。自此后,白昼逐渐变长,春天逐渐靠近。冬至也因此被称为消寒节。孩子们从小就念着的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从冬至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单位,直到九九过后春暖花开。
在古代文献中,冬至被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描述了自然界随着冬至后的变化。同时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也描绘了人们过冬节的温馨情景和思念之情。其中提到了北方流行的习俗: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以防耳朵被冻坏耳朵的故事也广为流传至今人们仍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包饺子庆祝冬至的到来驱寒进补家人团聚的氛围非常浓厚现在许多人都在家亲手包饺子和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度过温馨寒冷的冬日这一天期盼着温暖明媚的春天早日到来为即将到来的春天一起包饺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