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讲“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人文始祖黄帝的诞辰,古时候称之为“上巳节”。
随着三月三的到来,紧接着便是清明节。或许人们并不知,在上巳节与清明节之间,还有一个寒食节。这三个节日均为传统祭祀之日。经历历史的演变,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合成同一天,使得清明节成为了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了寒食“融入”清明,上巳“隐匿”于清明的说法,如今知晓上巳节和清明节的人越发稀少。
上巳节作为的传统节日,在西南地区的少数中尤其受到重视。尤其是壮族、苗族、侗族、瑶族、畲族、土家族等少数,都将其视为隆重节日。每个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如壮族的赶歌圩、抢花炮、抛绣球,侗族的斗牛、斗马、对歌等。在,人们则习惯到水边举行祭礼,沐浴其中,称之为“祓禊”,寓意洗去污垢、消除不祥。
在我国,传统节日往往与美食紧密相连,不同的节日都有其特定的美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谈及三月三,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地菜花煮蛋。据说这一习俗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华佗在某年三月初三外出采时,治愈了一位头痛难忍的老人,所用的正是地菜花煮的蛋。这一事迹传开后,人们纷纷效仿,逐渐形成了这一习俗。
除了地菜花煮蛋外,三月三还有许多其他的食俗。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今天就来了解一下,除了吃鸡蛋外,三月三还有哪五种食物值得品尝,寓意祈福禳灾、保平安。
1. 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是苗族和壮族等少数的传统美食。每年三月初三,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五色糯米饭,用于祭祖祭神以及举办各种活动。五色糯米饭由五种天然色素和糯米制成,颜色包括黑、红、黄、白、紫五种,寓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2. 鸡屎藤:
鸡屎藤是一种具有观赏和用价值的草本植物。其叶子还是一些地方特色美食的重要食材。每年三月三,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有吃鸡屎藤饼的习俗。鸡屎藤饼是用鸡屎藤叶和糯米一起制作而成的,表面印有吉祥的文字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3. 艾叶粑粑:
艾叶粑粑是一种传统小吃,也叫蒿子粑粑。清明前后,人们会采摘艾蒿制作艾叶粑粑。其颜色深绿,口感清香。据说吃了可以祛风驱邪。制作方法简单,只需将艾叶和糯米粉一起和成面团,然后蒸熟即可食用。
4. 苕蒜粑:
苕蒜粑是用野蒜和糯米粉制作的美食。野蒜是野菜的一种,清明前后正是食用野蒜的好时机。此时的野蒜鲜嫩无比,制作而成的苕蒜粑蒜香味浓郁。
5. 桃罐头: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盛会的日子,因此这一天人们有吃桃罐头的习俗。由于桃子有长寿的寓意,人们在这一天会用桃罐头代替新鲜的桃子,讨个吉祥和延年益寿的好意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习俗可能被遗忘,但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瑰宝,这些传统习俗和食俗使得节日更有意义和氛围。朋友们,你们那里三月三还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些美好的文化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