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作家若想名留青史,确实需要至少有一本让人深刻记住的书。在大诗人辈出的唐代,即便只有一首出色的诗也能让人长久铭记。以王绩为例,他的诗在隋末唐初时期中虽显突出,但人们真正铭记的却只有他的《野望》一诗。王绩对五言律诗的贡献或许更受文学史家的关注,但对普通读者而言,他只是那位写过一首好诗的诗作者。这种奇怪的现象可能只在中文世界里存在。没有《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仍然是拥有38首《感遇》诗的作者;如果没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尤其是那美得令人眩晕的《滕王阁序》,人们或许能更真实地认识王勃的本貌。但如果提起王绩却没有《野望》,那他便会如同没有《蝉》的虞世南、没有《题都城南庄》的崔护以及没有《次北固山下》的王湾一样,淹没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之中。
有一个诗人在其时代虽为小诗人,但自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以来,历代选家都未曾忘记他的一首诗,于是他也成了写过一首好诗的诗人。此诗人名叫张继,他的诗名叫《枫桥夜泊》。在鹏和孙凯云的“唐诗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中,这首诗高居第五,名气之大令人惊讶。这首《枫桥夜泊》是七绝,仅有二十八个字。多年前,当我作为幼稚的理工科学生来到苏州时,曾被这二十八个字中的一半所吸引,即“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于是我去了郊外的寒山寺游览。然而游览之后,我有些失望地发现,寒山寺并不在山上,也不在山脚,而是位于平地上,没有恢宏的气势,也无法拾级登高以俯瞰四周。寒山寺的建立在一连串的误会与附会之上,而我对这一切一无所知。更有趣的是,诗的另一半在我上学时已忘记,直到看到诗碑时才重新想起。这另一半就是现在在我看来有些问题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张继所处的时代,寒山寺并不是今天的这个样子。《中兴间气集》中的张继诗描述的是枫桥边的一座,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寒山寺。寒山寺得名的由来流传着多种说法,但确切的历史已难以考证。至于这首诗引起的争议和疑问主要集中在“霜满天”、“江枫渔火”以及夜半钟声的存在与否等问题上。这些问题反映了人们对诗歌细节真实性的追求和对历史背景的误解。例如,“霜满天”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景象,但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秋冬之际的寒冷氛围;“江枫渔火”中的“江枫”实际上指的是枫树而非江边的村庄,“渔火”则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渔船灯火与江景相映成趣的景象。尽管存在争议和误解,但这首诗仍然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情的情感表达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传颂。
在张继的诗中,“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经典意象不仅让人感受到钟声传达出的幽玄孤寂的境界,更让人们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产生了无限遐想。对于这首诗的改动争议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诗歌历史背景的探究和对细节真实性的追求。虽然历史上的寒山寺与诗中描述的情景可能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于诗歌的欣赏和喜爱。《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成功也提醒我们,在创作诗歌时要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而不是过于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和细节的准确性。这些因素的结合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传世佳作,也使得张继成为了被人们铭记的诗人之一。至于他的其他作品如《夜泊松江》等虽然不如《枫桥夜泊》广为人知但同样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发掘和研究。同时其他诗人的作品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也体现了唐诗的卓越成就值得我们去欣赏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