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抓的知了猴精,比北方的知了猴小了一半都不止。那时候,这些小的知了猴因为似乎还未发育完全,颜色苍白,难以卖出价钱,常常被直接丢弃。
相对于此,南方似乎并不盛行抓知了猴。至少在我所居住的深圳,很少看到有人从事这项活动。前几日,维尼听到知了的,渴望了解知了的真实面貌。他找到了几声知了鸣叫的那几棵树,虽然没看到知了,却找到了许多蝉蜕。这些蝉蜕大小如同指甲盖,大多停留在手指高的草叶子上,与北方大知了猴动辄爬上树梢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令人不禁好奇。
习惯了深圳这边虫类繁多的我,看到各种大老鼠、大蟑螂、大蜗牛时,却突然发现知了猴的体型之小令人惊讶。与北方的知了猴相比,简直是小了一大号。
为了寻找活的知了猴,我开始挖掘,却发现深圳的土质与黄土地截然不同,砂土难以用手挖洞。深圳的绿化树根须错综复杂,想要找到知了猴的洞口并不容易。
或许这正是知了猴为了适应当地恶劣环境而演化的结果。它们选择在这种难以挖掘的砂土中生存,并尽量减少在外的风险。这让我想起了那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维尼对捕捉一只会叫的知了充满期待。上次他发现了一只低处的知了,兴奋地喊来宝爸帮忙捕捉,结果宝爸不慎将其戳飞。看着飞走的知了,维尼的表情仿佛失去了半个夏天。对于他来说,这只知了不仅仅是夏日的象征,更是他对自然的好奇与探索的一种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