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证】患者为一位53岁的女性,近一年常出现上腹部隐痛的症状,这种疼痛没有固定的规律,且伴随着胃部胀气,特别是在餐后更为明显。她时常有苦味,有时还会出现反酸的情况。
在未就医的情况下,症状逐渐加重。经过医院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在进一步的辩证过程中,发现患者胃部胀痛严重,稍微温暖的环境会让她感到舒适些,但仍伴有反酸、口干口苦以及食欲不振的症状。当情绪波动时,这些症状会进一步加剧。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发现她体型偏瘦,面色发黄,舌质红润,舌苔薄。
【诊断】最终诊断结果为肝胃不和、气郁化热。
【治法】采取疏肝利胆、和胃降逆的治疗方法。
【物组成】主要材包括柴胡、枳壳、青皮、法半夏、郁金、黄芩等。
【二诊情况】服7剂后,虽然胃痛有所缓解,但患者仍感到口苦咽干。这表明胆热尚未完全清除。维持原有治疗方法的需加入清泄肝胆和制酸的材。
【三诊情况】再服14剂后,二诊时突出的症状均已消失,但患者仍感食欲不振、放屁多、易稀。这是肝脾失调的表现。需调整方,加入健脾疏肝、通顺气机的材,如太子参、白术、茯苓等。
【治疗效果】经过新的物治疗7剂后,所有症状均得到缓解。复查胃镜显示,胆汁反流现象已消失。
【方剂解析】肝胆与脾胃相互关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胃主和降。当情志不畅时,肝胆不能顺畅疏泄,导致气机郁结、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进而出现胆汁逆流、胃痛、胃胀等症状。治疗时需从疏泄肝胆、调畅气机、理气和胃、降逆等方面入手。
在方中,以柴胡为君,轻清升散;配合枳壳、白芍、甘草等,共同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郁金、黄芩等材则能增强疏肝利胆的功效,清除胆胃之热。青皮、法半夏等物则能理气和胃降逆。石见穿则能活血化瘀,防止因病久导致血行不畅。
【后续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在服用7剂物后,虽然胃痛有所减轻,但口苦咽干的症状仍未缓解。需要加入桑叶、牡丹皮等材来加强清泄胆胃之热的效果。加入瓦楞子以制酸和活血化瘀。经过再次调整物治疗后,所有症状均消失,患者最终达到完全康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