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络上广泛流传着一张关于《歌手2024》的出场费报表。其中显示,《歌手2024》首发歌手的出场费分别为:汪苏泷260万,那英200万,杨丞琳160万,二手玫瑰100万,海来阿木50万。与此据传亚当兰伯特在外网的出场费标价为最低8.5万美金至最高123256美金(约莫89万)。尽管亚当的唱功碾压所有华语歌手,但在出场费方面却远低于多数华语歌手。
这种现象引发了一系列业内思考。国内歌手的出场费标准并非以唱功为主要衡量依据。实际上,它更多地取决于歌手的公关团队营销、人设打造以及偶像文化引流的规模级别。汪苏泷在《天赐的声音》中凭借完美的人设标签获得了商业流量支持的高额出场费。这种偶像化的营销让他在国内的出场费相当可观。
国内歌手的出场费普遍高于国外,这主要是因为资本公司在背后投入大量公关营销和打造人设的成本占据了大头。歌手个人在收入中的占比也较低,大部分收入会被公司截获,经纪人、公关等都需要大量投入。而在国外,歌手的收入更多依赖于其专业能力和作品质量。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华语乐坛中,歌手的出场费与其专业能力唱功关系不大,更多地受到资本公关和人设打造的影响。而在欧美乐坛中,歌手的出场费则更多地依赖于其专业能力和音乐作品的质量。
这一现象进一步导致了歌手综艺出场费的商业模式出现不同的资本投入成本问题。具体来说,在今天的华语音乐产业中,大多数歌手都需要依靠偶像市场的公关营销来增加自己的商业价值。相比之下,欧美歌手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专业能力获得市场认可。自2005年以来,华语音乐的产业逻辑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市场中的主流模式是:唱功不足的歌手更倾向于走偶像市场路线,依靠公关营销和人设引流获得利润;而唱功出色的歌手则更多地专注于演唱会市场。这种现象导致了华语乐坛中的分层现象愈发明显。一些专注于演唱会的歌手如邓紫棋、张惠妹等更注重唱功和专业水平;而像汪苏泷和杨丞琳等歌手则更倾向于依靠综艺曝光和人设塑造来获得关注度。总体来说在《歌手2024》这样的音乐节目中不同侧重点体现出差异化的运营策略使得节目更加多元和包容。《歌手》这样的节目无疑是华语音乐走向尊重音乐、重视唱功的一个积极尝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华语音乐产业现状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