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八月的尾声逼近,又有一大批常州青少年即将离家,踏上大学的征程。回想起自己初入大学时的种种困惑,仿佛昨日之事。
首先让我分享第一个困惑:
生活中居然有一种蔬菜被读作豇(jiang)豆?我在此之前,一直将其读作gang豆。这种语言的魅力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接下来是第二个困惑:
曾经问食堂阿姨有什么种类的馒头,却被告知大白馒头。原来我所熟悉的肉馒头、菜馒头在常州被称为“包子”,而我的“实心馒头”才是真正的“馒头”。方言的差异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再来说说第三个困惑:
当我说要穿棉毛裤时,北方室友一脸惊讶。原来在他们的语境中,“棉毛裤”指的是某种保暖裤。方言的碰撞让我们了解了更多彼此间的有趣差异。
这些方言的细微差别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风俗。常州话作为吴语的一种,蕴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常州话与“吃”相遇,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比如,在常州话中:
贫穷被称为“吃西北风”;
笨嘴笨舌被称为“吃螺蛳”;
受欢迎被称为“吃香”;
受挫被称为“吃苦头”;
违反规则被称为“吃红灯”。
常州话与数字也有着不解之缘。当受到批评时,一些独特的常州话表达方式,如“十三点”、“二百五”、“七搭八搭”、“半吊子”,精准地传达了意思。
当常州话与颜色、地名相结合,更体现了其独特之处。比如,“白乌龟”在常州话中其实是说“鹅”,“碧绿彻嫩”形容蔬菜新鲜等等。还有那些有趣的常州地名歇后语,如带着宝剑上殿——武进,老太婆吃鸡子——鸣凰等,为常州话增添了更多色彩。
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方言瑰宝。作为常州人,我们更应该珍惜并传承常州话。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缩影,它承载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和情感。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语言瑰宝,传承常州话的韵味与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