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乃农历九月初九之时,双九重叠,因此亦称“重九”。那么,“重阳”一词背后有何含义呢?古时以奇数视为阳数,其中九为最大阳数。古籍《易经》中记载:“以阳爻为九。”两阳相合,故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中就提及“集重阳入帝官兮”的词句。彼时,此节日虽在帝宫中备受重视,但并未广为流传。
至汉代,重阳节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曾遭遇吕后陷害,而其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后,将重阳的习俗带至民间。贾氏曾言及,昔日在皇宫中,每逢九月初九,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是求长寿的习俗。自此,重阳的风俗在民间广泛传播开来。
三国时期,曹丕在信中提及“九月九日为阳数之期,日月相应,故名重阳。”可见当时文人雅士已对重阳节颇为推崇。
随着时间推移,至魏晋南北朝时,重阳节已深入民间人心。晋人周处《风土记》中描述了人们登高聚会、饮酒庆贺的场景。《齐人月令》中也记录了人们在重阳节时以糕酒登高望远、欢宴赏秋的习俗。
进入宋代,重阳节的氛围愈发浓厚。《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重阳节的盛况。而到了明代,皇宫中的宦官宫妃从初一便开始享用花糕。皇帝更是会在九九重阳节亲临万岁山登高赏景。
九月是秋天的黄金时节,“九九艳阳天”寓意着云淡山青、秋高气爽。此时也是丰收的季节,橘红橙黄、栗开榴绽、金桂飘香。满山的果实和风光旖旎的景色使得重阳成为出游的最佳时节。历代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留下了许多佳话,因此重阳节也有着多个别称。
依汉代旧俗,人们在这天会饮菊花酒以求驱除不祥,于是又把重阳称为“秋袯”。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酷爱重阳赏菊,人们便称之为“菊节”或“金节”。南北朝时人们在此时会不约而同地于野外宴饮,如现代的野餐一般。久而久之,有人便把此日称为“野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