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中的形象思维
在周振甫先生的著作《诗词例话》中,深入探讨了作诗的多种方式方法,其中形象思维是诗词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的精髓需要细细品味,方能领悟其深意。
一、形象思维的定义与运用
形象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来传达抽象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咏物诗词中的寓意,还是写景诗词中的情景交融,都体现了形象思维的运用。
周先生对形象思维的表达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分类。
以虞世南的《咏蝉》为例,诗中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等描写,都是以拟人的手法将蝉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虽看似抽象,但结合前文的形象描绘,更能体会诗人的高洁品格。
再如高蟾的《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人借助芙蓉这个形象,巧妙地表达了自身不得志的情感。而南宋遗民张炎、王碧山等人的词作,虽内核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但外在的意象描写同样不可忽视。
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周先生还提到了另一种形象思维的方式,以王维的《鹿砦》为例。这首诗与《咏蝉》有所不同,更侧重于通过选择合适的光线、角度、距离等来发现景物中的艺术之美。这需要逻辑思维的支持,但同时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体现。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虽然未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但可以通过联想与具体形象相结合,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三、具体形象与抽象情感的交融
晚唐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与陈子昂的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人均以诗抒怀,杜牧登乐游原,想起唐太宗,亦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感。而李商隐的《蝉》则更是将自身经历与蝉的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抒发了情感又描绘了形象。
四、写景咏物中的形象思维
在写景、咏物的诗词创作中,形象思维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周先生提醒我们,诗词中若缺乏形象(意象),仅凭抒情和议论来创作,其难度极大,佳作更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