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谙自然的陶渊明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其心境恰如我在赋闲之余的真实写照。今年春天,我与妻子在离家不远的铁路变电所旁开辟了一片荒地,辛勤耕耘后,终于开辟出一片四十多平方的园子。我们将其分割成若干小块,精心栽种了菠菜、油菜、芫荽、辣椒和茄子。每日施肥、浇水、锄草、捉虫,小菜园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除了丰富的蔬菜,我还种了两畦黄瓜。我为每棵黄瓜苗搭上了木架,如今它们长势喜人,藤蔓已经爬上了篱架。黄艳艳的花朵凋落之后,结出了一只只毛茸茸的小瓜。在清爽的夏日里,它们摇曳生姿,惹人喜爱。
黄瓜虽普通,却也有着不凡的历程。它原非本土物种,而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逐渐在大江南北广泛种植。关于黄瓜的命名,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因自己是胡人,忌讳“胡”字。他曾指着宴席上的黄瓜问郡守樊坦其名,樊坦机智地回答,由此黄瓜之名开始盛行。
黄瓜刚传入中原时,还是稀罕物种,只有皇宫才有进献。初唐诗人王建在《宫前早春》一诗中描述了这一情况。到了晚唐,黄瓜的种植逐渐普及,寻常人家也能品尝到清鲜爽脆的黄瓜了。这一变化也在晚唐诗人张祜的《读曲歌·其五》中有所体现。
随着季节的变换,当枣花初落,青枣显露时,菜园里黄瓜架下,清凌凌的黄瓜开始采摘。乡人走乡串户,吆卖着碧玉似的黄瓜。田里劳作的农人听到卖黄瓜的吆喝声,都会停下脚步,买上几根,洗净后大嚼,那甘甜爽脆的味道,瞬间解渴舒惬。
历代文人墨客都被黄瓜的魅力所吸引,纷纷作诗描绘。从北宋文学家苏轼到元代的画家诗人王冕,再到南宋诗人陆游,他们都用诗笔记录了黄瓜的清新滋味和乡思乡愁。清代的高产诗人乾隆皇帝也对黄瓜营造的乡村风情赞不绝口。
黄瓜性味甘凉,具有多种功效,可疗治多种疾病,也有减肥瘦身、美容养颜之效。可炒可烹,可烧可煲,亦可凉拌,皆风味爽口。我尤其喜欢一盘清灵灵、水汪汪的凉拌黄瓜,爽脆,开胃解渴,消火除燥,给我带来满满的小确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