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社员家庭的收入结算颇具特色。年终方能统一核算他们平日所挣的工分与所得的食物。
记工分的具体流程如下:
每位社员均持有一本记工本,其名及基础分数。该本以十天为一页,细分为早上、上午和下午三个时段,并有备注栏。详尽记录了每日所从事的农活,如锄草、耕地、灌溉、收割、打场、积肥、送肥、饲养牲口、河道疏浚以及采摘豆类等农事活动。对于加班的情况,则会在备注栏中详细填注。
早上被称作小晌,上午和下午则被称作大晌。依据惯例,一天的总分是二十,其中早上得四分,上午和下午各得八分。每完成一页的记录,便进行一次小结,全年则汇总总计。当时的工作制度中,有的地方采用十分制进行核算。(我曾于六三年担任计员时,尝试以百分制记录一天三晌的工作量,其中早上占0.2,上午和下午各占0.4,合计时只需将累计数乘以基础分数。)
社员们的底分因年龄和体能差异而有所不同,这些分数是由全体社员共同评定的。最高分可达二十,但极为罕见。学生等年幼者的分数较低,通常只有三五分。周末时,家长们常让孩子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如捡拾庄稼、拔草等。
在生产队中,食物如粮食、棉花、油菜等的分配方式颇为灵活。有的按照人头分配,有的则根据劳动日数进行分配。这些在年初时便已预先分配。到了年底,各户的劳动日数和所得食物将进行全面结算。这样的分配方式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劳力较少的家庭可能会面临粮食和资金的短缺。
每年生产队的账目结算期间,会计们都会忙碌一两个月。那时,算盘是主要的计算工具。我则与众不同,发明了“一、二、五珠算快速运算法”,摒弃了传统的珠算乘除法则,改用加或减运算,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几乎可与现代计算机相媲美。在队里分配时,我无需使用算盘计算,只需了解应分配物品的基数便可迅速得出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