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发现赵本山与郭德纲两位喜剧大咖的差异颇为引人注目。近期网络上一句“一过山有事找本山”再度引议。这不禁让人回想起,有网友挖掘出赵本山30年前为张艺谋电影客串的片段。在那些镜头外,十几个大院子弟尊称他为“本山大哥”,连葛优都主动递上烟,这无疑展现了他在圈中的威望。
相对而言,郭德纲近年的不断。与曹云金的师徒争端频频登上热搜,有业内人士透露,德云社每年庞大的公关费用足以购买城市核心地段的房产。虽然两人都身处喜剧界的巅峰,但他们的生存状态仿佛处于两个平行世界。赵本山稳坐东北喜剧界的教父宝座,他的徒弟们恭敬地跪拜求学;而郭德纲则在相声圈内劈波斩浪,不时在社交媒体上与他人展开隔着空间的争论。
深入探究他们的成长轨迹,更显出其中的玄机。赵本山在1982年因演出《摔三弦》而走红,那时电视台还是较为稀罕的物品。他紧跟时代的步伐,连续多年在春晚上以小品王的身份出现。而郭德纲的崛起,发生在2005年,那时娱乐圈已是资本激烈竞争的战场。有老观众感叹:“观看赵本山的小品就像过年时享用饺子,听郭德纲的相声则像是蹲在路边摊品味烧烤——都能满足口腹之欲,但味道各有千秋。”
值得深思的是行业的转型密码。赵本山将二人转从乡野间移至刘老根大舞台,侯宝林则让相声走进更高雅的堂。如今看来,真正被尊称为艺术家的,往往是将那些“俗”的元素加以精心打磨的。反观那些自诩高雅的,最终或许只能在博物馆里成为静默的标本。
网络上的讨论愈演愈烈,关于“大师”标准的界定该是如何?有人翻出赵本山收徒时那庄重的跪拜场景,与郭德纲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作对比,是否品出其中的深意?依我之见,江湖中从不讲求道理,只看重结果。正如东北的一句老话所说:无论是马还是骡子,拉出来遛遛看三十年的表现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