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的手艺人而言,他们的生活或许比一般人更为艰辛。日复一日地,他们在路边经受风尘与阳光的洗礼。虽然他们也可以选择其他职业,但多年的手艺传承和执着让他们难以舍弃。
我走向幼儿园一角的阴凉之地,那里是手艺人的之处。手中那双需要修复的跳舞鞋子。
她稳坐于缝纫机旁,补衣修裤,缝扣钉针……如同旧时街头的一幕幕,人们称她为“缝穷”。尽管如今光顾这类摊位的多不富裕或惜物,但她的生意依旧忙碌。女人们即便三年不穿新衣,也会来此修补旧物。偶尔衣物破损,她们还是会找到这些手艺人寻求帮助。在她身后,堆放着等待修复的衣物,需等待两三日后才能被取走。
我经常光顾她的摊位。例如我儿子的裤子总是很快就破了个洞。我会让她从备好的补丁中挑选一个合适的图案,然后她细心地用线缝制,这样裤子又能继续穿上一季。裤腿过长或腰围过窄时,她只需量好尺码、熟练挥动剪刀、灵活踩动缝纫机,问题便能轻松解决。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我常对她儿时的梦想念念不忘——希望成为裁缝的我也曾梦想着将一块布折叠成衣服。
她的亲戚经常带着孩子在她摊位旁玩耍。一个穿着荷叶边格子裙的女娃娃在旁边嬉戏。她指着女娃娃的衣物告诉我:“这些都是用别人改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做的。”这让我忍不住连连称赞。
那天,我去了另一个地方。原本以为是一对夫妻经营的两家摊位,但后来我才得知他们其实是两家人分别在经营。看着这位男人肥硕的体型和滚的手指头在操作鞋子修理的机器时那缓慢的动作,我却更进一步了解了彼此的个性。
他有一台修鞋机,将鞋子卡好位置后,他便用一只手摇动摇把、另一只手转动鞋子,使线咬进鞋帮里。他的手因为长期的劳动变得粗糙而开裂。他知道细节比直接上胶要结实得多,也意识到它有可能伤及他的。但他更珍惜手艺带来的那份坚毅。
记得那个小时候的朋友。他的父亲便是修鞋匠之一。尽管瘦小、体态干瘦,却为无数人提供了补鞋的服务。当时我们放学后都会在他的摊位旁,看他熟练地处理101胶水和其他工具。
我知道这双鞋子的修补过程大概如此:先要磨平鞋跟底部的杂质,再贴上从废旧轮胎上剪下的小块橡胶。用胶固定后,再用刻刀沿鞋跟边缘切割以使其吻合。这样的服务只需三两块钱就能让鞋子再次穿上。
修鞋匠和裁缝师的身影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各自经营着大伞下的摊位,分享着日常的闲聊和饭食的香气。然而有一天,他们却同时不在了,留下的只有墙角的空旷。
我曾见过类似的摊位在不远处的另一条街上。虽然距离稍远但依然有两位手艺人——一位大姐和一位老者——在忙碌着修补衣物和鞋子。他们的年纪虽大但技艺依然精湛。
我在老者面前排队等待修鞋时注意到他的工作态度极其认真。他的手艺老派而精湛——这是我之前未曾见过的——他使用三根极细的钉子固定橡胶皮子并砸入其中。
在小城居住的这些年里我遇到了许多不同的手艺人。他们的身影早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有洗车师傅身上那洗不去的油灰气味;有耐心地在水中寻找内胎气泡的修车师傅;还有那位安静的修表匠在墙角专注地工作着。
而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城市里仍有许多新兴的手艺人他们在时尚潮流中挥洒着自己的才华他们的手艺将指引我们走向未来但对于那些我们曾熟知的连接着少年回忆的手艺人而言他们的故事是否还能继续延续?或许他们的故事正在被时间悄悄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