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的社会议题中,一个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那就是关于工作时长的问题。
这个话题以“996”工作制为起点,迅速演化为“996.ICU”的讨论,其背后含义指的是因过度加班而导致的健康危机。
从互联网行业诞生起,这一话题便持续发酵,持续数年热度不减。
对于劳动者而言,他们一直在争取自身的权益。正如一句谚语所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在2021年,最高法终于明确表态:996工作制严重违法。
尽管对于劳动法条文的具体解读有所疑惑,但这一表态被视为一个积极的进展。
随后,互联网大厂逐渐步入双休时代,这一话题的讨论热度逐渐降低。
社会开始反思,广大基层工人的工作状况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
我们意识到,的力量是强大的。白领因其职业特性,在网络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尽管已经明确表示996工作制违法,但令人遗憾的是,《劳动法》的落实似乎并未普及到所有领域。
以前段时间的“东莞电子厂血案”和“重庆女子工作反欠公司费用”等事件为例,这些问题折劳动报酬和工作时间的严峻问题。
如今,在东莞的许多工厂中,能够实行大小周轮班制的已属难得的好工作。
其他工厂的工作时间常常长达26天、28天甚至整整一个月。工作时间普遍长达12小时甚至更多,这还不包括吃饭和午休时间。
以26天工作制为例,每周工作时间高达68至72小时。这与《劳动法》规定的每日不超过八小时、每周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相去甚远。
这表明基层工人的实际工作时间与法律规定相差甚远。他们每天的劳动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不仅如此,长时间的工作还限制了工人的个人发展和选择。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新技能或尝试其他工作机会。一旦进入工厂并习惯工厂生活,他们可能会变得不敢尝试其他行业或工作。
随着家庭责任的增加,许多工人更是无法离开工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他们长时间在流水线上工作,逐渐消耗了他们的青春和激情。
过去的老同事曾讲述过这样的故事:在深圳沙井的一个大厂因违法加班被工人告上法庭后,虽然最后调整为三班倒制度但只发最低工资。工人仍然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加班和低收入。
一次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发生后,选择了冷处理的方式对待这个问题。这种现象表明,《劳动法》的实施仍需更多努力。
面对这些问题和争议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平衡企业的利润和工人的权益。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人口红利来维持低效的产业模式。
随着新一代年轻人的崛起,他们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改变。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开始考虑个人发展和生活品质的重要性。人口红利正逐渐减少外卖的快速发展与代工厂生产服务的差异越来越大同时也在推动企业转型。
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加合理的劳动制度能够尽快实施让广大基层工人的工作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