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医叶天士,出生在苏州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叶阳生是当时颇有声望的医者。自幼耳濡目染,叶天士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医术天赋。年仅十岁,他便能为周围的亲戚和邻居开处方看病。
命运的捉弄让他在14岁时失去了父亲。年纪轻轻的他,背负起家族的责任,继承了父亲的医业。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仅没有被打击,反而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逐渐在苏州城内声名鹊起。
随着叶天士名气的扩展,越来越多人开始称赞他。与此也有一些同行心生嫉妒,年轻的医生薛雪便是其中之一。薛雪自视甚高,面对叶天士的崭露头角,心中始终不服。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扫叶庄”,意指扫除叶天士的风头。
叶天士知道此事后,心中也有些气恼,于是他改名自己的书房为“踏雪斋”。两人之间的竞争和摩擦,愈演愈烈。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叶天士母亲生病的时候。叶母病情急剧恶化,叶天士虽是妙手回春,却苦于无法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心急如焚,焦虑不已。
这时,薛雪听闻此事,心中便生出一些话来,便对门下弟子说道:“叶天士虽才高八斗,但为人过于心软,他母亲的病症,只有猛汤才能见效,而他却心疼不舍,不敢下重手。”这番话不胫而走,最终传到了叶天士的耳中。
叶天士听后恍若醍醐灌顶,顿时明白自己对母亲的病情过于包容,未能果断治疗。于是,他立即调整治疗方案,果断开出汤,终于将母亲的病情控制住。当病情好转后,叶天士深感自己的不足,怀着敬仰之情前往拜访薛雪,亲自向他道歉并请教。叶天士诚恳地说:“医者有各自的长处,我应向先生请教,而非与您争斗。”从此,两人化敌为友,成为了知己。
时间流逝,叶天士的医术愈加精湛。18岁时,一位来自江西的商人带着长期困扰的疾病来到苏州。商人长期患病,面色苍白,咳嗽不止。叶天士通过望闻问切,仔细诊断后,语气坚定地对商人说:“你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物已经无效,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回家,趁早见家人。若拖延太久,你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商人听后心生疑虑,但叶天士坚定的语气令他有些动摇,最终,他还是决定听从建议,准备返乡。临别时,叶天士又补充道:“如果我诊断错误,愿意你砸了我的招牌!”
商人回到旅馆后,灰心丧气地处理掉了手中的货物,准备搭船回江西。途中,他心情沉重,决定顺路游览一些风景名胜,顺便散散心。在镇江,他听说金山寺风景秀丽,便停船上岸,开始了登山游览。
傍晚时分,他住进了金山寺。当晚吃饭时,老和尚请他为捐一些香火钱。商人心情郁结,毫不犹豫地捐赠了1000两银子。老和尚对他的慷慨表示感谢,但见商人满脸愁容,便关切地询问:“施主看似心事重重,身体是否不适?”
商人叹气道:“不止不适,恐怕命不久矣。我刚从苏州看了医生,叶天士告诉我,只剩下不多的时日了。”老和尚听后,沉默片刻,给商人脉诊,随后摇了摇头,说:“你果然得的是绝症,叶天士说得没错。但若是选择走水路,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商人有些不解,问道:“我走水路有什么关系?”
老和尚微微一笑,说道:“秋高气爽,新梨正是时节。你就从金山寺出发,坐船回江西,船上装满新鲜的梨,沿途不断吃梨,梨中所含的养分可助你缓解病痛。一路上吃梨、喝水,若身体有所好转,到江西后再去抓,或许能延命。”
商人心存一线希望,按照老和尚的指示,决定试试这一奇怪的疗法。
一年后,商人果然健康无恙,再次来到苏州,找到叶天士。他笑着说道:“你诊断我病重,可我如今活得好好的,特来砸你的招牌。”
叶天士听后大吃一惊,连忙追问详细经过。商人将自己在金山寺遇到老和尚并遵照其建议的经过详细讲述,叶天士听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确有更高明的医术,他的诊断并非完全正确。
深感佩服,叶天士决定亲自前往金山寺拜师。当他到达金山寺后,因担心老和尚不收自己,他刻意隐瞒了身份,谎称自己是个流浪汉,愿意为和尚效劳。老和尚见他聪明伶俐,且对医学有浓厚兴趣,便收他为徒。
叶天士在里,每日端屎端尿、为病人看病、为师傅打下手,日复一日。经过三年的辛勤学习,他终于迎来了自己医术的突破。有一天,寺中来了一位危重病人,师傅不在,叶天士便亲自出诊。病人得以康复,老和尚回来后看过叶天士开出的方,忍不住笑了起来。
“你小子,竟敢骗我!除了苏州的叶天士,谁敢开这样的?”老和尚笑着对叶天士说道。
叶天士跪倒在地,诚恳地回答:“师父,为了能学到真正的医术,我不得不冒险。请原谅弟子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