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8的内容,完成教科书P40~41“练习九”中第1至6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情况了解容积的意义,感悟容积和体积的关系,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
2. 在体验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容积单位,初步建立1L和1mL的表象,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容积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认识升和毫升,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标准合理地进行简单的估测。
教学准备:
课件、10mL水瓶、250mL果汁瓶、1L饮料瓶、量杯、量筒、一瓶矿泉水、水杯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知
通过课件出示集装箱、空纸盒、饭盒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引出课题——容积与容积单位。
二、自主探究,建构容积概念
通过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容积的概念,并通过几个具体的实例加深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三、实践操作,认识容积单位
通过观察比较,建立1升、1毫升和100毫升的表象,并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通过估测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迁移类推,掌握容积计算方法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五、巩固深化
完成教科书P40~41“练习九”中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容积的概念、容积单位及计算方法,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想象、操作、实验等方法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 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灵活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土豆(或苹果),量杯,橡皮泥,梨,适量的水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问题意识
通过出示一个土豆(或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其体积,从而引出本课时的主题——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
二、启发诱导,实验探究
通过阅读理解题意,分析与方法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集体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接着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可以选择用捏压的方法将橡皮泥变成规则的形体进行计算体积;或者用排水法或溢水法测量梨的体积等。在实验过程中要记录数据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三、回顾与反思</strong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是否可以利用某种方法测量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接下来我们看看这样的考量是否合理。
【理解过程】我们发现,不能简单地使用排水法来测量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这是因为乒乓球密度大于水,通常不会沉入水中;而冰块则是可以浮在水面上,或者在水融化的过程中与水融合,这样也无法精确地测得其体积。
教师随后提出,怎样能精确地测量一颗图钉的体积呢?
【解决方法】鉴于图钉的体积相对较小,若仍然以水为介质进行实验,难以观察水面的微小变化。教师提议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如果学生仍然觉得困难,可以引入另一种方法:将沙子放入容器内,再把图钉埋入其中,计算沙面上升的刻度,进而推算出图钉的体积。
【教学目标】这个问题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虽然教师给予了适当的引导,但这种引导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索的窗户,鼓励他们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实践与应用,能力提升
1. 完成教科书P41“练习九”中的第7至第12题。
(1)学生应独立思考并尝试解答。
(2)进行课堂汇报与反馈,共享解题思路。
2. 展示教科书P41“练习九”的第13题。
教师提问:你从题目中获取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题目解析】题目描述了放入不同数量和类型的小球后水的体积变化情况。关键在于理解并运用这些变化来推算大球和小球的体积。
学生自主解答后进行集体反馈与讨论。
【答案解析】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可以得知每个小球的体积以及大球与小球体积的关系,从而推算出大球的体积。
四、课堂总结
教师询问: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或感想?
▷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