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镁的“活性”概念探析
自20世纪50—60年代,与日本率先提出了氧化镁的“活性”概念。此处的活性,指的是氧化镁参与或推动化学反应的能力。活性氧化镁的特性与其表面能及表面吸附状态息息相关,从晶体结构上看,活性氧化镁常常表现出晶格畸变、结构疏松以及存在较多缺陷。
针对氧化镁的活性检测,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其中,柠檬酸值、吸碘值以及水化法是常用的检测手段。由于固态物质的活性与其表面积呈正比关系,我们也可以通过测定其表面积来评估其活性强度。
关于吸碘值的检测:高活性的氧化镁,常常被称为超轻质氧化镁。这类氧化镁的吸碘值范围在120~180 mg/g之间。吸碘值越高,代表氧化镁的活性越大,质地也相对更轻。
再来看柠檬酸值的检测:这种检测方式主要观察变色时间。变色时间越短,说明氧化镁的化学活性越强。对于高活性的氧化镁,其柠檬酸值变色时间通常不会超过30秒。这一检测原理是基于活性氧化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进而与柠檬酸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当柠檬酸消耗殆尽时,产生的强碱弱酸盐使溶液呈现弱碱性,从而导致指示剂酚酞变色。
比表面积的检测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它指的是物质表面(包括颗粒外部和内部通孔的表面)在低温下发生的物理吸附。通过吸附法测得的表面积,实际上是吸附质分子能够达到的材料外表面和内部通孔内表面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