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不少人议论着春晚的每况愈下,似乎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这或许是因为现代人拥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选择,对于春晚这样的节目,不再像最初几年那样翘首以待。可能觉得春晚不如往日那般吸引人了。
春晚的者们从未停止过对春晚的和创新,期望让已经37岁的春晚与现代审美接轨,共同进步。而创新自然伴随着各种尝试,其中有成功的例子,也有遭遇挫折的尝试。
有一年的春晚因导演的别出心裁而引发了出乎意料的状况,因此被一些人称为“最失败的春晚”。
记得吗?大约给七零后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一次。
回首往昔,1983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的举办,仿佛昨日之事。那时,庆以一袭红衣成为主持人中的亮点,而李谷一带着《乡恋》成为了首位登上春晚舞台的歌手。
斯琴高娃、侯宝林等老一辈艺术家也登台献艺,展示了他们的才艺。
在那个年代,电视机是家庭的稀有奢侈品,有的地方甚至整个村庄才有一台电视机。能够在电视上露面的节目极为珍贵。
首届春晚的亮相引起了全国观众的极大反响,观众的信件如雪片般涌向春晚节目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导演黄一鹤在观众的认可中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他执导的第三年——1985年春晚时,他做出了一个后来让他深感后悔的决定。
为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觉,黄一鹤决定在那一届春晚中做出重大改变。他觉得将春晚的舞台从演播室移至更为开阔的场地会更好。
于是,他选择了北京工育馆作为舞台。他只考虑了场地的开阔和大小,却忽略了当时的灯光和收音设备无法支撑那样大场地的直播。
在最后的实地彩排时,黄一鹤导演才发现这个问题。此时春晚即将与观众见面,更改场地已无可能。
当年的春晚呈现出的画面昏暗、模糊,与观众们的期待有所差距。
其中,《百猴迎春》节目中飞行的孙大圣意外撞上了栏杆;在寒冷的北京工育馆舞台上,陈佩斯光着膀子完成了《拍电影》的表演,因身体失温被送往医院治疗。
由于通讯设备落后和场地过大导致的台前幕后联络不便,节目衔接时出现了长时间的空档。原本两三个小时的节目竟然演了六个小时仍未结束,观众们感到厌倦。
更为重要的是,当年为了节目赞助而设立的环节中,一辆奖品摩托车竟然丢失了。
那年的春晚可谓是混乱不堪。节目结束后不久,全国各地观众的批评之声随之而来,信件如麻袋般涌来。
其中最受打击的便是导演黄一鹤。他在节目中坦言那次春晚是他人生的一大污点,甚至差点结束了他的导演生涯。
尽管如此,黄一鹤并未放弃。他闭门思过、后重新出发。领导依然信任他,1986年的春晚再次交由他执导。黄一鹤将春晚搬回演播厅后效果良好如初。
每个节目的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努力。虽然结果有好有坏但无疑他们都在尽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