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创作完美的陶艺,匠人们需要耐心等候——等土干,等火旺,直至陶器彻底冷却。这般细腻的工艺流程,如同生活中的节奏与平衡,皆在等待与自然相融。
平日里,人们常常叹息时光飞逝,慨叹时间的匆匆流过。但你是否知晓,早在六千年前,我们的先祖已将“与时间共舞”的智慧悄然传承给了我们?
——引自《读者》2024年第8期
一年一度的国庆长假,大家的假期规划各不相同。有人选择在忙碌的行程中探寻远方山水,而有人则钟情于宅家放松。人生就如那持续数十载的马拉松,短暂的休息与调整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报复性娱乐”并非真正的休息。昼夜更替,季节变换,自然界的节奏是如此和谐。我们亦需在劳动与休息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不做工作的永动机,也不应过度放纵自己。
晚睡晚起、久坐不动、频繁聚会等行为都会使身心更加疲惫、精神更为紧张。“过度的娱乐活动犹如一出恶作剧,用娱乐的糖衣包裹着消耗精力的真相。”我们应该学会调整生活频率而非扰乱生活节奏。
面对假期,有些人会感到压力与焦虑。这种假期愧疚感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这个日益内卷的社会环境中。一位成功的女老板在接受访谈时提到自己多年未曾抬头仰望天空的经历和由此产生的“休息耻辱感”。她的建议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人们应当适度休息,不再被社会压力牵着鼻子走。
事实上,时刻被环境驱使、如机器般不停运转的人往往满身尘劳、杂念丛生,难以享受生活的乐趣。前进固然重要,但会休息更是一种智慧。只有当我们在休息时充分放松,才能在奋斗时拥有无限动力。
实验证明,适当的休息方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那些懂得利用时间恢复能量的人往往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今天与大家分享六个有效的休息方法:
1. 休身运动:作家周岭曾说:“经常运动的内生态系统如同清泉般沁人心脾。”假期里不妨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和瑜伽来改善身心状态。
2. 休心静思:陶渊明提倡“勤靡余劳,心有常闲”。我们应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宁静并放下杂念。冥想、世间万物、放下万般忧愁都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3. 脑力休整:通过阅读和写日记等方式清理大脑杂念是精神休息的最佳方式。
4. 情绪释放:允许自己释放负面情绪并重新拾起往日的爱好如绘画、弹琴等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
5. 感官休息:远离噪声、关闭手机、呼吸新鲜空气等都是帮助我们大脑冷静下来的好方法。
6. 社交选择:停止无效的社交活动与舒服的人在一起交流近况、分享烦恼、畅想未来是真正的社交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