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我们所使用的存储设备主要分为机械硬盘与固态硬盘两大类,它们的运作原理各有千秋,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关于机械硬盘的结构简述如下:
机械硬盘的核心构造主要由一块金属薄片(或采用其他相应材质)构成,其表面覆盖着一层磁性材料。我们可以将其形象地理解为众多微小的磁针。当硬盘进行工作时,磁盘在马达的驱动力下以极高的速度旋转,转速常常达到数千转每分钟。与此磁头则在精密驱动系统的控制下,在高速旋转的磁盘表面快速移动。在需要写入或擦除数据时,磁头会通电,从而在其周围产生磁场,这一磁场会作用于磁盘表面的磁性材料,不同方向的电流会产生不同方向的磁场,使得磁盘表面的磁性材料被磁化成不同的极性,这些极性便代表了数据中的二进制信息0与1。而在读取数据时,磁头线圈会切割磁盘表面的磁场,从而产生电信号,不同极性的磁性材料所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各不相同,因此可以读取出存储的0与1信息。
至于固态硬盘的工作原理则如图所示:
图中展示的浮置栅极被两层绝缘体所包围,它可以存储电荷。当浮置栅极中存在电荷时,代表数据状态为0;若无电荷,则表示为1。在进行数据擦除操作时,会在P极施加电压,促使浮置栅极中的电子发生隧穿效应,从而脱离栅极,实现由0转1的变换。而当需要写入数据,即由1转0时,则会在控制栅极施加电压,吸引电子进入浮置栅极。读取数据时,通过在控制栅极施加较低的电压,若N极导通且浮置栅极中电子数量较少,则被识别为1;相反,则被识别为0。
虽然固态硬盘的存储速度较快,但其寿命往往低于机械硬盘。这主要是因为在进行数据擦写时,有可能会有电子被困在绝缘层中。这些被困的电子会抵消一部分控制栅极的电压,导致控制栅极无法有效地吸引足够的电子进入浮置栅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