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宫保鸡丁,必须提及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丁宝桢。
丁宝桢是何许人也?他可是晚清时期的重要。在清末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他曾在刑部坚决主张按原拟名处置杨乃武,其决断力令人敬佩。在担任山东布政使时,他还曾有过一次震动的大举,那就是诛杀慈禧太后最受宠信的太监安德海。
“宫保”这一称谓,源于明清两代时期的荣誉官衔,涵盖了多种头衔,包括太子少保等。在光绪二年,丁宝桢被授予“太子少保”之衔,因此人们也亲切地称他为“丁宫保”。
而宫保鸡丁这道菜,正是与这位丁宫保有着不解之缘。据传,丁宝桢在山东任职期间,曾让家中的厨师制作“酱爆鸡丁”。他对这道菜情有独钟,认为其味道十分美妙。后来,当他赴四川宴请宾客时,为了迎合四川人喜欢辣味的习惯,他要求家中的厨师对这道菜进行改良。
厨师在菜中加入了干辣椒和花生,并与嫩鸡丁一同炒制。改良后的宫保鸡丁香辣味浓,受到了大家的极大赞赏。为了纪念丁宝桢的荣誉官衔,人们便以“宫保”来命名这道菜。
随着时间的推移,“宫保鸡丁”因其色香味形而成为了名菜。如今在许多餐馆、酒店中,我们却常看到“宫爆鸡”或“宫爆鸡丁”的写法,这让人误以为“宫爆”是一种烹饪方法。实际上,这是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所导致的误解。
宫保鸡丁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一个对丁宝桢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