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由与求也,虽不仁,无所逃焉。”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是孔子评价自己的弟子子路和冉求的话。虽然他们有时显得不够仁德,但孔子认为,他们的才华和能力是无法隐藏的,无论怎样都无法逃避被任用或被评价的命运。这句话揭示了古代的一种智慧,即要做一个聪明人,不仅要注重道德修养,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才能。
首先,要做一个聪明人,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子路和冉求虽然有时不够仁德,但他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才能。子路勇敢果断,冉求善于谋略,这些都是他们能够得到孔子认可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想成为一个聪明人,就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要做一个聪明人,需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才能。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子路和冉求虽然有时不够仁德,但他们的才能还是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因此,我们要想成为一个聪明人,就必须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要做一个聪明人,需要注重道德修养。虽然子路和冉求有时不够仁德,但孔子仍然对他们寄予厚望。这说明,道德修养是成为一个聪明人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要想成为一个聪明人,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诚信品质和责任感。
总之,“今由与求也,虽不仁,无所逃焉”这句话揭示了古代的一种智慧,即要做一个聪明人,不仅要注重道德修养,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才能。我们要学习这种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