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沉重但又特别现实的话题——《当世界陷入一片死寂时我们该如何面对》
最近这世界变化快啊,经济压力、社会竞争、信息,有时候感觉整个人都被卷进了一个高速旋转的漩涡里,耳朵里全是各种声音——新闻、广告、朋友的抱怨、老板的催促……可有时候,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这些声音都消失了可能是封控时,小区突然安静了;可能是失恋后,朋友圈的消息一条都不想看;也可能是工作不顺心,连骂人都觉得没力气……那种“世界突然安静了”的感觉,真的挺让人抓狂的
这篇文章就是想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当世界陷入一片死寂时,咱们到底该咋办是躺平认命,还是硬着头皮往前走我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也参考了心理学、社会学的一些观点,希望能给大家提供点思路
下面,咱们就分几章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
一、什么是“万籁俱灰”,它为啥让人慌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万籁俱灰”这个词,是在看一本关于抑郁的心理学书里作者说,这种感觉就像整个世界突然关掉了所有声音,连风声、车声、鸟鸣声都没了,只剩下一种死寂的、令人窒息的安静
后来我琢磨着,这感觉不光是物理上的安静,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当你觉得生活失去了所有色彩,看不到希望,连吐槽的力气都没有了,整个人就像被掏空了一样,这就是“万籁俱灰”
比如:
– 小时候,你家附近突然搬走了一群吵闹的邻居,小区一下子安静得能听见灰尘落地的声音,你可能会觉得有点诡异;
– 但如果是工作不顺、失恋、亲人离世,那种“安静”反而会让人觉得心慌——因为你知道,这不是暂时的,而是你主动或被动地切断了与世界的连接
为什么“安静”会让人慌
咱们人类是群居动物,天生就需要社交和互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社会支持系统”,简单说就是当你遇到困难时,身边有人给你安慰、鼓励、帮忙如果这个系统突然崩塌了,比如朋友都疏远了、家人不理解你、工作环境又压抑,你可能会突然感到“全世界都背弃了你”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Erikson)说过,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其中一个阶段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尤其年轻人容易在这个阶段迷茫而“万籁俱灰”的状态,就是这种迷茫的极端表现——你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未来在哪里,连抱怨的勇气都没有了
举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小林,以前是销售冠军,后来公司裁员,他整个人就“蔫了”每天在家躺到中午才起床,外卖都懒得点,手机也不看他说:“感觉全世界都在进步,只有我被淘汰了,连骂人都觉得没意思”
这就是典型的“万籁俱灰”不是物理上的安静,而是心理上的“死寂”
—
二、安静是“敌人”还是“盟友”?
很多人一听到“安静”,第一反应是:“完了,我抑郁了”或者“我快疯了”其实啊,安静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如何面对它
安静的好处:
你知道吗真正的安静其实是种“资源”心理学研究发现,当环境安静时,人的注意力更集中,更容易思考问题比如:
– 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里提到,人的大脑有两种思考模式:系统1(快、直觉)和系统2(慢、理性)而安静的环境能让系统2更活跃,帮助你看清问题本质
–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说,他写作时喜欢戴上耳机听白噪音,就是为了隔绝外界干扰,进入“心流”状态
实际案例: 我自己就发现,每次写东西前,如果先在咖啡馆坐半小时,听着背景音乐和人们的交谈声,反而写不出东西;但回家关,彻底安静下来,反而能很快进入状态
安静的坏处:
安静也有“副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安静”的状态,比如被隔离、被孤立,可能会出现:
– 焦虑:总觉得有人在你,或者担心什么坏事会发生;
– 抑郁:像前面小林的故事,连骂人的力气都没了,整个人失去动力;
– 社交恐惧:一旦恢复社交,反而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太习惯安静了
研究证据: 2019年发表在《心理学前沿》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处于“社交孤立”的人,大脑中的杏仁核(负责处理情绪)会过度活跃,导致更容易焦虑、抑郁
所以你看,安静本身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你如何应对它是把它当成“敌人”,还是“盟友”
—
三、如何应对“万籁俱灰”?
说到底,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大家:当世界陷入一片死寂时,咱们该咋办别慌,有几种方法可以试试:
1. 找回“声音”:重新建立连接
前面说了,人是群居动物如果感到“万籁俱灰”,第一步是重新建立连接但注意,不是强求,而是“选择性社交”
具体怎么做
– 找1-2个能聊到一块儿的朋友:不用多,但一定要能互相理解比如我有个朋友小王,失恋后整个人颓废,后来我陪他每天打打游戏、吐槽工作,慢慢他又开始笑了
– 参加低压力的社交活动:比如社区志愿者、读书会,不用强求自己表现,就当是“混个脸熟”
– 线上社交也行:现在嘛,线上聊天也挺好比如我最近就加入了几个豆瓣小组,跟陌生人聊电影、聊书,反而挺解闷的
心理学支持: 社会学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在《社会情感》里说,人类的社会需求就像婴儿需要母乳一样,是本能如果你感到孤独,不是你“矫情”,而是身体在提醒你:“快找人聊聊”
2. 给自己“找点事做”:填补空白
安静的时候,大脑容易胡思乱想这时候,给自己找点事做,可以转移注意力
具体怎么做
– 培养一个“小爱好”:比如画画、烘焙、种花,这些事情不需要多厉害,但能让你获得成就感我有个朋友,失恋后开始学插花,现在开了个小店,反而活过来了
– 学习新技能:比如学一门语言、学编程,这些事情能让你感觉自己在进步,而不是停滞不前
– 运动:运动能释放多巴胺,改善情绪不用非得跑马拉松,每天散步半小时就行
研究证据: 2020年发表在《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运动的脑中的“抗抑郁基因”会更活跃,情绪改善得更快
3. 接纳“安静”:允许自己“躺平”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允许自己“安静”有时候,不是你“废了”,而是你需要休息
具体怎么做
–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比如“我必须马上找到工作”“我必须马上开心起来”,这种想法只会让你更焦虑
– 学会自我关怀:给自己放个假,看部烂片、吃顿大餐、睡个懒觉,这些小事能让你感觉被治愈
– 接受不完美:不是每个人都能永远积极向上,允许自己有“低潮期”
名人案例: 作家村上春树就说过,他写作时经常“故意拖延”,比如看小说、听音乐,就是为了让大脑“放松”他说:“灵感不是挤出来的,是等出来的”
—
四、如何避免长期“万籁俱灰”?
前面聊了怎么应对“万籁俱灰”,但更好的方法是——怎么避免它发生毕竟,一旦陷入那种状态,再爬出来可就难了
1. 建立健康的“社交圈”
前面说了,人是群居动物但不是随便找一堆人就行,而是要找那些能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人
具体怎么做
– 区分“无效社交”和“高质量社交”:比如那些只会抱怨、负能量爆棚的朋友,尽量远离;而那些能给你鼓励、帮你解决问题的人,多交往
– 主动建立连接:不要等别人来找你,可以主动约朋友吃饭、看电影,或者参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