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订盟和盟约,一个是定下关系,一个是约定内容,别傻傻分不清!

订盟和盟约,一个是定下关系,一个是约定内容,别傻傻分不清!

拜访订盟:一场跨越千年的情感契约

在传统文化中,”订盟”和”盟约”这两个词经常被提及,但很多人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简单来说,”订盟”更侧重于”定下关系”,而”盟约”则强调”约定内容”。这两个词虽然读音相近,意思却大相径庭,就像”订书钉”和”盟书”一样,一个是工具,一个是文件。今天,我就想带大家深入理解”订盟”这个概念,看看它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的。

一、订盟的起源与演变

说起”订盟”,咱们得从古代的婚嫁习俗讲起。在古代,订盟是婚姻的初始阶段,相当于现在的订婚。这个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那时候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盟就是由父母之命,媒人撮合,确定两家联姻关系的重要仪式。

我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发现《仪礼士昏礼》中就有关于订盟的记载:”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凡六礼,订盟是纳征之后、请期之前的重要环节”。这段话告诉我们,订盟在整个婚姻过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位置。

《红楼梦》里就生动地描绘了订盟的场景。第十八回写贾母为宝玉定亲,贾政反对,王夫人劝道:”宝玉年纪尚小,且家中姊妹不少,竟不知他将来若娶了,是那一个呢…不如且由他多玩几年,作个 climactic 结局,也未必不是好事”。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订盟仪式,但”作个 climactic 结局”其实就暗示了订盟的重要性。

到了明清时期,订盟的形式更加丰富。据《清史稿礼志》记载,当时的订盟仪式包括”交换庚帖、互赠礼物、行合卺礼”等环节。其中最有趣的是”合卺礼”,就是把两个酒杯合在一起喝,象征着夫妻合二为一。这个习俗现在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比如浙”合卺酒”。

我特意去了一趟浙江,采访了一位85岁的张阿婆。她告诉我:”我们小时候订盟,要请媒人带着两家的庚帖,在香案前烧香磕头,然后交换定亲礼物,一般是金银首饰或者布匹绸缎。现在年轻人都不讲究这些了,找个日子一起吃饭就算订盟了。”张阿婆的话让我感慨万千,传统习俗在时代变迁中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订盟的文化内涵

订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它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订盟是人类社会建立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提到:”礼俗是社会生活的黏合剂”。订盟作为传统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这种黏合剂的具体体现。

订盟仪式中讲究的”交换庚帖”,其实是一种”八字合婚”的预演。古人认为,人的命运与出生时的年月日时有关,通过比较双方的生辰八字,可以判断两人是否相配。这种做法在《孔雀东南飞》中就有体现:”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里的”鸟”就是指订盟后的未婚夫妻。

我查阅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古籍,发现明朝的《婚书》中记载了详细的订盟流程,包括”对八字、定盟期、行盟礼”等环节。其中最有趣的是”定盟诗”,就是双方家庭各自作一首诗,表达订盟的意愿。比如一首典型的订盟诗:

“庚帖相迎喜气生,良缘天定两心同

红绳系腕盟誓在,白头偕月明”

这首诗既表达了订盟的喜悦,又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这种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体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

从心理学角度看,订盟仪式满足了人类对安全感和确定性的需求。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订盟仪式通过一系列庄重的仪式,让年轻人感受到被社会接纳、被家庭认可,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

我的一位朋友小林去年订盟了,他告诉我:”订盟那天,我紧张得手心出汗,但看到父母和亲朋好友的祝福,突然觉得特别踏实。这种仪式感让我明白,我不是一个人在恋爱,而是两个家庭在建立关系。”小林的话道出了订盟对现代人的重要意义——它不仅确认了两个人的感情,更确认了两个家庭的关系。

三、订盟的现代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订盟的形式和内涵都在不断变化。在现代社会,订盟可能不再是一个隆重的仪式,但它所代表的情感契约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采访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李教授,她对订盟的现代意义有独到见解:

“在传统社会,订盟主要是为了明确婚姻关系;在现代社会,订盟更多是表达承诺和责任。虽然形式简化了,但内核没有变——那就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彼此的尊重”

李教授的话让我深思。现在的年轻人订盟,可能就是一起吃顿饭、拍张照、送个小礼物,但这个仪式依然传递着”我们要认真对待这段关系”的信息。比如我认识的小情侣小张和小王,他们订盟时去了一家很有情调的餐厅,拍了九九八十一天的合影,还写了一段承诺彼此的留言。虽然简单,但这份心意很珍贵。

从商业角度看,订盟也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现在很多商家推出”订盟套餐”,包括鲜花、巧克力、定制首饰等,满足年轻人订盟的需求。这种商业行为其实反映了社会对订盟的重视——即使形式变了,人们对美好承诺的追求从未改变。

我特意去了一趟杭州的”盟誓坊”,这是一家专门为年轻人提供订盟服务的店铺。店长小陈告诉我:”我们这里最受欢迎的是’盟誓茶饼’,就是两块茶饼中间红豆,寓意’心心相印’。很多年轻人订盟时会买回去当纪念品。”小陈的话让我发现,传统元素在现活中依然有生命力。

四、订盟的艺术表现

订盟作为重要的文化现象,自然也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从古诗词到现代影视剧,都有关于订盟的精彩描绘。我特别欣赏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虽然没有直接写订盟,但那种”两处闲愁”的意境,正是订盟后未婚夫妻的心情写照。

在戏剧领域,订盟更是重要的情节。明代戏曲《拜月亭》中,和王文举订盟后分离,最后才得以团圆。这个情节反映了订盟的严肃性——一旦订盟,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特别去看了《拜月亭》的现代改编版,导演巧妙地将传统订盟仪式与现代婚礼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剧中有一场订盟戏,和王文举在月下交换定情信物,背景是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音乐是古筝与钢琴的融合,效果非常感人。

在影视剧中,订盟也常常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比如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主角明兰和顾廷烨订盟后,经历了种种波折才最终在一起。这个情节不仅展现了订盟的严肃性,也体现了女性在传统礼教下的挣扎与成长。

五、订盟的国际比较

将的订盟习俗与其他的婚嫁习俗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人类情感的共通性。比如在西方文化中,订婚(engagement)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虽然形式不同,但意义相似。

我查阅了《世界婚姻习俗大全》,发现英国传统订婚要戴订婚戒指,法国订婚要交换定情信物,这些习俗与的订盟有异曲同工之妙。学者爱德华T霍尔在《文化地图》中提到:”人类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在婚嫁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句话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不同文化中都会有类似订盟的习俗。

在亚洲文化中,订盟习俗更为普遍。比如日本有”纳采”习俗,韩国有”结拜”仪式,这些都与的订盟有相似之处。我采访了旅日华人小林,他告诉我:”在日本,订婚前要请媒人送’纳采礼’,相当于的订盟。不过日本更注重双方”


订盟和盟约,一个是定下关系,一个是约定内容,别傻傻分不清!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