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儿童文学作品现的描写内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曹文轩所著的儿童小说《青铜葵花》里对于父女情深描摹的部分尤为受到的关注和质疑,很多人认为这部分内容太过露骨,引发了部分家长的不适感。
对此,我特地翻阅了这部作品。在一个偶然的场合,作者曹文轩进行了一次演讲交流,而我请同事帮忙取书并索要签名。虽然现场人头攒动,同事却也成功地帮我将书带回。
在我翻阅《青铜葵花》的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被诟病的部分。书中确实有描述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爱意,如“他觉得女儿的肌肤,嫩滑得像温暖的丝绸”等句。这样的描写对象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小女孩,她的父亲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我认为并无不妥。
书中进一步交代了父亲因野外写生不慎溺水身亡的情节,这种父女情的描绘其实是为了后续的悲剧铺垫。只有通过深入地刻画父亲的爱,才能更好地衬托出小女孩命运的苦楚,为后续的故事情节起到衬托作用。当我们把焦点放在小女孩年幼无依的背景上,就不会觉得这些描写中有何露骨的成分。
对于《青铜葵花》的讨论并未止步于此。有人质疑说,撇除这些争议点,这部小说是否仍值得儿童阅读?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青铜,自幼因意外成为聋哑人,无法上学而只能靠放牛为生。他心地善良,坚持收留了失去双亲的城里小女孩葵花。而葵花则有着城里人的身份背景,却在命运的捉弄下遭遇了接连的打击。这种悲惨的命运被作者精心描绘得如同罗曼蒂克的诗篇一般。
特别是在小说中,小女孩被放置在村前的老槐树下,如同一个物件任人挑选的场景,更让人觉得似曾相识。青铜一家收养了葵花后,更是用尽全家的力量去呵护她,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她的需求。这种无私的奉献和照顾让人动容。
《青铜葵花》在描写上也存在一些令人质疑的地方。尤其是当小说用一些似乎难以置信的情节来刻画乡村的纯朴和少年们的无私奉献时,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尽管作者的初衷是好的,但这样的描写是否真实可信,是否过于理想化却值得商榷。
我们不妨看看其他作家的乡村题材作品,如莫言的作品中就真实地展现了乡村的残酷性以及残疾人的心灵扭曲等现实问题。而一些知青小说也真实地反映了乡村的残酷生活。这些都让我们明白,《青铜葵花》中那种理想化的乡村童话并不足以代表整个乡村的真实面貌。
最终,《青铜葵花》这类作品在给孩子带来美好幻想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心理上的误导。它们可能让孩子误以为最美好的拯救者会出现在乡村深处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在推荐这类作品给孩子们时需要更加审慎地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