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八月,屈臣氏公布了其2020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在内地市场,销售额达到88.05亿港元(约合币78),虽然看似数字庞大,但却同比暴跌了惊人的30%,这是屈臣氏历史上业绩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在过去的五年里,屈臣氏一直保持着每年新增门店数量平均超过300家的强劲增长势头,然而这一趋势在2020年上半年却发生了逆转,仅新增了四家门店。实际上,关于屈臣氏业绩下滑的消息已经多次传出。早在2016年,其集团总营收就已下滑约3%,至今仍未恢复到巅峰状态。
作为屈臣氏集团在保健及美容领域的代表性品牌,屈臣氏最初在市场展现出的扩张态势十分猛烈。特别是在进入市场的第28个年头,也就是首次面临业绩下滑的年份,其扩张势头尤为显著。公司总部设在香港,拥有庞大的员工队伍。
谈及屈臣氏,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店内那些热情的导购。无论顾客走到哪个角落,她们都会如影随形,不遗余力地推荐各式各样的产品。对于不喜欢购物的人来说,屈臣氏可能并不具有吸引力。有时由于外出旅行需要购买某些产品,不得不踏入其中。比如前不久的一次西安之行,我就有这样的体验。
在寻找防晒霜的过程中,我进入了屈臣氏的世界。导购热情地向我介绍了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品牌,这些产品的价格比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要高得多。作为一个对经济新闻敏感的人,我不会轻易购买这种既贵又未知的品牌。之后,我被带到另一个柜台,那里的产品价格更是令人——一款常用的品牌A防晒霜的价格竟然比电商平台高出两倍还多。在这种情况下,我虽决定购买这款产品,但过程中导购不断向我推荐另一款价格更高的防晒霜,并声称它的关键防晒指数缩水。即使我多次拒绝,她们仍然继续推销更贵的产品款式。结账时更是被要求办理会员卡,相关收费规定则是在事后才告知。这次购物经历让我对屈臣氏产生了一些反感。
网友们对屈臣氏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关于产品价格过高的问题尤为突出。许多网友都在讨论为何屈臣氏的产品价格如此高昂。实际上,考虑到其高昂的店面租金、人工费用以及运营成本,也可以理解为何产品价格较高。从近期的购物经历以及网友们的反馈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屈臣氏的销售策略以及高昂的价格正在逐渐让顾客们敬而远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品牌若忽视消费者的反馈和抱怨,迟早会被市场淘汰。为了持续吸引和留住消费者,屈臣氏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其销售策略和产品定价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