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集中采购(集采)在降低品价格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唯低价”中标现象尤为引人关注。一些企业在集采竞争中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竞相压低报价,导致品价格急剧下降,这不仅让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幅缩减,甚至可能引发恶性竞争和品质量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集采、解决“唯低价”问题以及加强质量监管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
面对“唯低价”现象的隐忧,集中采购的核心逻辑是通过以价换量来压缩品价格空间,降低患者的用成本。过度追求低价中标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在最近的集采结果中,中标企业的投标价格异常低廉,降价幅度之大超出预期。这种“地板价”中标现象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让一些企业面临生存困境。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企业的研发能力,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用安全和品质量。
为了克服这一现象,有关部门正在积极优化品集中采购。据最新消息,《进一步优化品集中采购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多项措施。其中,调整竞价规则成为重要的一环。新方案通过引入更为合理的限价标准,避免企业为了中标而盲目压低报价。方案还提出将医保支付上限与实际价格适度分离,以引导企业在报价时更加理性,避免恶性竞争和品质量问题。
除了价格方面的调整,新方案还强调了质量监管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委托生产的品企业,新方案提高了其生产资质要求。这一举措旨在淘汰部分缺乏生产经验的委托生产企业,提升整个行业的品质量水平。
随着集采的不断优化,行业的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在价格和质量的双重压力下,仿制企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部分依赖委托生产的中小企业可能因资质不符而退出市场,而具备规模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优势的大型企业则更容易在集采中胜出。这种趋势将有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集中采购的优化也为企业创新和发展创造了空间。企业不再一味地追求低价,而是开始关注质量与创新。未来,随着生物类似物、胰岛素、中成等品种的集采逐步展开,企业需要在价格与质量之间取得平衡,并关注供应链和受托方的协同合作。
集中采购的优化标志着行业从“控费优先”向“质量与创新并重”的转型。通过解决“唯低价”现象、加强质量监管,不仅保障了患者的用安全,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和的不断完善,集中采购将在降低品价格与保障品质量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为健康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