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嫡庶之别”是宗法制度下的核心原则,深刻影响着家族的权力结构和社会个体的命运。嫡出子女,即正妻所生的孩子,凭借其“嫡”的身份,天然享有优先继承权,尤其是在爵位、财产和家族地位继承上。他们被视为家族血脉的正统代表,从小可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被重点培养成未来的家族支柱或社会精英,其人生轨迹往往被规划在显赫的道路上。而庶出子女,即妾或婢所生的孩子,虽然同父异母,但身份上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他们没有法定的继承权,即使父亲去世,其母亲和子女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庶出子女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常受歧视,成年后往往只能担任低阶职位,或被安排联姻以巩固家族的庶出分支,其人生高度和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出身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命运,嫡庶身份的差异,直接导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和社会地位。